特征二:剩男剩女內心不設防
被告人張某謊稱自己畢業于北京外國語學院,掌握英語和法語兩門外語,是沙特駐華大使館的翻譯人員。與被害人樊某戀愛后,張某稱工資卡上交父母后,自己生活拮據,身為“男朋友”的樊某大方地為“女朋友”支付了房租,還購買了手機、電腦等物品。之后,張某又編造了自己身患腦瘤需要手術,從樊某手中騙取了13萬余元。
樊某事后說:“我看張某工作穩定而且年輕漂亮,很適合結婚,當時我們正在戀愛。她需要錢看病,我就給她了。”
然而在兩人交往期間,張某未說過一句外語、未看過一篇外文,卻從未引起被害人懷疑。
另一名被害人王某聽信了張某的謊言,不僅為她支付房租等費用,還聘請她在公司做兼職,想通過她作為翻譯人員的優勢,給公司拉點生意。按理說這樣的環境下很容易讓被告人露出馬腳,然而最終的結果是,張某同樣以看病、旅游、請人吃飯拉關系為理由,從王某那里騙走了約8萬元。
戀愛中的人容易被愛情沖昏頭腦,天花亂墜的謊言讓許多成年人失去了基本的判斷能力。
法院的數據表明,在婚戀類詐騙的37名被害人中,年齡在25歲以上的單身青年21名,占56.8%。這些年齡較大的未婚青年在家庭、社會輿論的壓力下,急于完婚的心理極大地降低了他們的戒備心,更容易被犯罪分子利用,犯罪成功率較高。
此類案件詐騙金額在10萬元以上占42.3%,高于詐騙案件的平均水平。不少被害人甚至因此傾家蕩產、負債累累。在遭受財產損失的同時,被害人也承受了巨大的情感傷害,有的甚至為此自殺身亡。
特征三:以網絡為犯罪工具
網絡交友區別于傳統的婚介場所,其跨地域、跨空間的自由交友模式為渴望戀愛的青年提供了更多選擇的機會。中國目前約有1.8億單身人士,有調查顯示:85%的單身男女愿意在網絡上尋找愛情,37.8%的適齡人群擁有網絡戀愛經驗,三分之一的網友支持身邊人進行網戀,超過85%的單身男女相信通過網絡可獲得真愛。網絡愛情得到了越來越多單身男女的認可,各種網絡交友平臺也應運而生。
被害人師某在世紀佳緣網上發布一條征婚信息后,便接連收到被告人李某的來信,師某讓李某把證件和照片發到郵箱,李某卻只發了三張普通照片,聲稱自己是一個好人,請她放心。出于對知名婚介機構、交友網站的信任,師某放下了戒心,與李某交往。最終,李某以購買基金、手機、筆記本電腦名義,先后三次詐騙了師某4萬元。
在豐臺區法院審理的26起案件中,借助婚戀網站、社交網站、聊天軟件等網絡工具實施的犯罪為16件,占61.5%。
法官表示,網絡平臺大大增加了婚戀類詐騙犯罪的隱蔽性。此類案件的被告人利用網絡的虛擬性編造虛假身份或人際關系,然后偽造身份證明,用虛假身份證辦理銀行卡,誘使被害人轉賬實施詐騙,而且被害人很難查證。
防范婚戀詐騙
法院出招
法院通過判決懲治被告人是維護社會婚戀關系正常發展的最后一道防線,婚戀詐騙的防范需要社會多方的共同努力。
首先要加大婚戀類詐騙案件的宣傳力度,提高防范意識。通過公開審理案件、媒體宣傳報道等形式向社會公眾,尤其是大齡未婚青年等重點人群宣傳婚戀類詐騙多發的勢頭、作案的方式、識別的方法等,提高公眾防范意識,降低被害概率。
其次監管部門和相關網站應加強管理。網絡監管部門要加強對婚戀網站、社交網站的監督管理,引導網站提供健康的交友平臺,規范網絡秩序;相關網站要加強內部管理,通過設置友情提示、篩查不良信息等凈化網絡環境,防止網絡成為犯罪分子利用的工具。
最后要注意加強對被害人的安撫疏導工作。在依法打擊犯罪分子的同時,要盡量挽回被害人的經濟損失,疏導被害人的不良情緒。尤其是對于遭遇嚴重情感傷害,心理波動較大的被害人要通過談話、走訪、心理干預等方式穩定被害人情緒,防止其采取極端的行為方式。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