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觀察家報》網站11月2 0日文章 題:世界末日真要來了嗎?(作者阿洛科·杰哈)
自從35億年前地球上出現生命以來,脆弱的世間萬物就一直生活在滅絕的陰影中。在這個星球上,滅絕是常態———在已知進化而成的40億個物種中,有99%已經滅絕,特別是在過去5億年中,不為人察覺的物種滅絕速度加快了5倍。某種東西(沒有人知道到底是什么)把地球變成了完全不適合生命存在的星球。在每一次大滅絕中,有75%以上的現有物種會在一段時期內滅亡,而從地質學上來說,這樣一段時期只是一瞬間。
英國開放大學的隕石專家莫妮卡·格雷迪認為,近地天體與地球相撞只是個遲早的問題,而不是會否的問題。她說:“大多數小天體在到達地球大氣層時會化為灰燼,不會撞上地球。但每隔幾十萬年就會有一個直徑超過1公里的近地天體與地球相撞,每幾億年就會有一個直徑超過6公里、可能引發大滅絕的近地天體與地球相撞。我們早該撞上一個大家伙了。”
改造世界毀滅地球
但事實上,人類面臨的最大風險也許來自我們自身的活動。我們這個物種具有地球生命史上獨一無二的能力,是第一個能夠改造這個世界的物種。但我們也可能毀滅這個世界。
人類造成的威脅是實實在在的,這些威脅來自氣候變化、過度污染、自然資源枯竭以及瘋狂的核武器。我們自冒風險,胡亂修補我們的基因和原子。納米技術、合成生物學和轉基因技術很可能給我們帶來更好的食物、更安全的藥品和更加干凈的世界,但如果濫用或貿然行事的話,它們也可能出問題。
英國皇家學會前主席、皇家天文學家馬丁·里斯在2003年的《我們的最后一個世紀?》一書中警告,鑒于我們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能夠產生全球影響的技術,比如生物恐怖主義和可能產生反作用的分子納米技術,人類文明延續到2100年之后的幾率不超過50%。
人類近期取得的更偉大成就不斷地帶來潛在的危險。我們的社會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電腦化并聯系在一起,在貿易、學習、教育和溝通方面令我們獲益匪淺。但這樣的相互聯系也可能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傳播病毒(不管是人類病毒還是電腦病毒)。一個掌握技術的恐怖組織(或智能機器)就能夠破壞電力系統,竊取或刪除金融數據,切斷供應鏈,而所有這些對于現代社會的運轉都是至關重要的。美國的數字系統故障可能在幾秒鐘之內蔓延至中國或澳大利亞。
人類滅亡方式多樣
美國情報高級研究計劃署的項目主管杰森·馬西尼常常思考人類可能面臨滅絕之虞的方式。在2007年為《風險分析》雜志撰寫的一篇文章中,他探討了太陽不可避免的滅亡問題。他寫道:“十億年后,太陽將進入紅巨星階段,導致地球的溫度升至1 0 0 0攝氏度以上,烤化我們的大氣層,最終形成一個行星狀星云,把地球變成一個不宜居的星球。如果我們移居到其他星系,或許能夠比太陽活得更長久。我們可能再活100萬億年,直到所有恒星都開始燃燒殆盡。如果我們能夠利用非恒星能源,或許還能再活長一些。”
這聽上去都充滿了希望,但宇宙還留了幾手。馬西尼寫道,很難想象人類怎樣才能在核物質衰變后繼續存活下去。核物質被認為將在10 3 2年至10 4 1年后衰變。
他寫道:“物理學似乎支持卡夫卡說的那句話,‘希望是無限的’,但對我們來說并非如此。雖然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人類或人類的后代再活10 4 1年是可能的,但人類似乎不大可能活那么長時間。現代人已經存在了20萬年,我們最近的近親直立人存在了180萬年左右。哺乳動物物種存在時間的中位數為220萬年左右。”
我們是否應該為這些末日預言感到擔心,特別是在一個信用縮水的世界里?英國牛津大學人類未來研究所所長、哲學家尼克·博斯特羅姆認為答案是肯定的。在世界經濟論壇2006年探討全球災難的小組討論會上,博斯特羅姆給出的建議是:“就生存風險而言,我們需要做的既不是置之不理,也不是灰心喪氣,而是努力認清它們并采取最有效的措施使世界變得更加安全。”一句話,防患于未然。
?
?
???相關鏈接
諾獎得主稱2012世界末日說法無根據?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