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緊缺、油價上漲,氣候變暖、冰川融化,空氣污染、霧霾增多……可持續發展問題日益緊迫地擺在我們面前。發展不可持續的直觀表現是資源枯竭、環境惡化,是人與自然關系不和諧、不可持續,實質則是經濟發展方式不和諧、不可持續。
耗費資源、污染環境的經濟發展方式,不僅資源環境難以支撐,而且會使經濟發展本身積累矛盾、難以持續。因為這樣的發展主要是依靠大量開采和利用不可再生的資源實現的,是依靠大量投資驅動的,必然導致社會經濟循環受阻。按照馬克思的分析,在資本主義條件下,資本對于勞動的比例越來越高,進而勞動者收入在國民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不斷下降,造成消費需求在社會總需求中的比重不斷下降和最終需求不足,生產過剩的經濟危機周期性地發生。
從我國的現實情況看,經濟發展既面臨著資源供給緊張、生態環境惡化的嚴峻挑戰,也面臨著消費需求不足、內生動力缺乏的突出問題。30多年前,我國的經濟發展水平比較低,資源相對豐裕,勞動力充足,而資本和技術稀缺,依靠廉價的資源環境和勞動力來吸引資本和技術投入是一條合理的經濟發展路徑。30多年來,沿著這樣的路徑,我國已發展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第一對外貿易大國。這樣的經濟規模和發展水平是難以繼續依靠廉價的資源環境和勞動力投入來支撐的,其現實表現一方面是資源環境不堪重負,另一方面是勞動報酬和居民收入提高緩慢,消費需求不振,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不僅如此,長期依靠低成本的資源環境和勞動力參與國際競爭、獲取利潤,企業的創新動力大大削弱,甚至有可能被鎖定在低技術含量、低附加值、低勞動收入的發展路徑上。一些國家在經歷幾十年的快速發展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教訓,為我們提供了前車之鑒。
可見,我國的可持續發展面臨著資源環境壓力和經濟社會矛盾的雙重制約。消除這樣的雙重制約,根本途徑就是實現技術經濟和體制機制雙重突破,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從技術經濟角度看,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經濟發展的技術支撐從耗費資源、污染環境型向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型轉變。在市場經濟和開放經濟條件下,經濟發展的過程就是經濟競爭力提升的過程,因為沒有競爭力就難以發展,就不可能吸引和優化配置國內國際的經濟資源。因而,實現可持續發展,需要實現經濟競爭力來源從廉價的資源環境和勞動力向科技進步、勞動者素質提高和管理創新轉變。這個轉變同樣面臨著雙重制約,也就是節約環保型技術以及新的資源的開發利用,既需要技術突破,也需要經濟可行;既要實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又要具有較高的經濟效益和市場競爭力,求得節約環保與增強經濟競爭力的動態平衡。在這個過程中,經濟增長模式、企業競爭方式、經濟管理體制等方面都將發生重大變化。
從體制機制角度看,不僅可持續發展的技術經濟突破需要體制機制創新來保障,而且改變過于依靠投資的粗放的經濟發展方式也需要深化改革、創新體制機制。主要是使體制機制從鼓勵數量擴張、粗放增長轉變為鼓勵質量提升、集約發展,從偏重技術引進和簡單模仿轉變為鼓勵自主創新和系統集成,從過于依靠投資和外需、依靠廉價的資源環境和勞動力投入轉變為更多依靠消費需求擴大、人力資本提升和科技進步。實現這樣的體制機制轉變,基礎在于進一步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基礎性作用,關鍵在于加強和改善法律規制和政府監管。主要是創新和確立資源環境產權界定和市場交易機制,在市場競爭的基礎上形成資源環境價格,并完善轉移支付和生態補償制度;創新和確立鼓勵創新創業的體制機制,保護知識產權,打擊侵權仿冒;創新和確立以人為本的發展方式和產業結構,改變居民收入增長落后于經濟增長、勞動報酬提高落后于企業利潤提高的狀況,形成創新驅動、消費拉動的經濟增長內生機制。馬宏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