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座橋是一種精神的見證
曾兆來說,在最終處理結果出來之前,為了防洪安全,鐵路橋北側四孔鋼梁暫時被拆掉,安裝時用的國產鋼梁。
11月18日,因為紀錄片拍攝需要,曾兆來得以拜訪趙志浩。時隔20年,再談起這座橋,80多歲的趙志浩印象深刻。他說:“我本身是不懂橋梁的,但你們這些專家給我交了底,我才敢簽字畫押的。緊要關頭要依靠科學,要科學決策。花很少成本能改造的,還是能用就用。”
“其實要感謝省領導能聽得進專家的意見,沒有民主是進不來意見的。”于建勇說,現在很多工程,都是領導拍腦袋決策,工程做成了,可問題也出來了。
一個多月后,鐵道部論證會得出結論:可繼續使用大橋,至少30年沒問題。
當時一份鋼梁剩余壽命評估顯示:德國制造的鋼桁梁的斜桿、下弦桿、豎桿可安全運行到2040年以后,總壽命123年以上;日本造鋼梁總壽命是97年。而理化性能試驗顯示,德國鋼梁在用了80年后,質量居然比國產新鋼梁要好一些。
“這場論證,對領導干部、科技人員都是有啟示的。論證只有專家不行,得有領導態度,有個尊重科學、尊重知識的問題。不唯上、不唯書、只唯實,雖然只有九個字,要做到不容易,要花大氣力的。”70多歲的曾兆來現在還以專家身份工作著,經常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的他,一次在香港了解到這樣一件事,香港某個地區要建輕軌,當地政府征集了6個反對意見,才進行論證。而他在內地某縣卻看到這樣一件事:當地一座橋被撞,本來修修就能繼續使用,但有領導說不行,非得花40多萬元換桿件。“現在問題是,一把手說了算,下面的人就不會有不同意見。”曾兆來感嘆。
在和曾兆來見面的40多分鐘里,趙志浩提到,當年幾次論證,推翻了國務院的決定,做這個決定是科學民主決策。“現在發展這么好,但什么事也不能急,沒有科學決策,什么事也是發展不好的。現在什么都想快一點,60多年來,我們有很多的教訓。”
作為尋訪者的于建勇覺得,這座鐵路橋更多是一種精神的見證,它存在的價值,就在于時時刻刻提醒我們:20多年前,在濟南,有這樣一群科技工作者,以他們的無私和忘我,以科技工作者的良心,為黃河留住了這么一座有價值的橋。
(特別鳴謝濟南鐵路局電視臺專題部主任于建勇的幫助)
11月29日,濟南北部,橫跨黃河的濼口黃河鐵路大橋就要跨入百年了。
作為這座百年鐵路橋歷史的尋訪者和記錄者,濟南鐵路局電視臺專題部主任于建勇覺得,20多年前圍繞這座橋的存廢之爭,那些“活得很純粹”的科技人員,堅持以一個科技工作者的良心去做事,科學論證,促使國務院改變原有決策。這種精神和勇氣,才是這座大橋留給現實社會最寶貴的財富。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