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走基層:
海口的“南漂族”情系海南思念老家
核心提示:有這么一群人,他們的家原本在遙遠的地方,可是為了生活以及追求心中的夢想,他們跋山涉水來到海南;有這么一群人,在離開家鄉的時候,思念及茫然寫滿內心,可是他們還是背上行李包,來到這片充滿生機的海南。他們,就是習慣被人們稱為“南漂族”的內地人。可以說,近年來海南的繁榮和發展,離不開這些“南漂族”的貢獻。那么,他們在他鄉的感覺怎么樣,他們在海南過得好么?近日,南海網記者走進了幾個“南漂族”的生活。
幾乎每天,四川妹子張華都在路邊等待“招工”(記者孫令正攝)
湖南籍物業經理:要在海南養老
陳光(化名)今年已經54歲,在他管理的小區里,老老小小的業主都習慣稱呼他為“老陳”。11月22日上午,記者在龍昆南某小區里見到了老陳。
老陳來自湖南,個子很壯,理著一個平頭。他人看起來雖然有點粗壯,可是待人很熱情。據他說,年輕時候的他是一名解放軍戰士,退役后回到老家娶妻生子。
1991年,老陳跟隨搞生意的妹夫來到海南。剛開始他跟著妹夫在瓊海及文昌的建筑工地上干活,后來妹夫在海口開發了幾個小區的房產后,他又幫妹夫“跑腿”。小區建設完工后,老陳又干起來物業管理的工作。
據老陳說,他剛來海南的時候,老婆和孩子都還在湖南老家,因為當時孩子還小,而且在海南“居無定所”,所以不方便把他們帶過來“受苦”。如今說起那段日子,老陳還比較感慨,“工作倒不感覺累,就是太想老婆孩子了”。于是那時的他就千方百計想賺多一點錢,在海口買個房子,把老婆孩子接過來。
1995年,經過4年多的“煎熬”后,他終于把老婆孩子接到海口來。
一家人雖然在海口團聚了,可是因為沒錢買房,只能租了一個單間住,一家四口人,就在一個十多平米的房子里“蝸居”著。租的房子還沒有水,每天都從7樓跑下一樓挑水,這個還“只辛苦點”,最難受的是孩子當時也不小了,一家人住在一起“確實是不方便”,可不方便也沒辦法,生活環境當時就是這樣。
這樣“難受的日子”一直過到2004年。那一年,夫妻倆經過多年的努力,終于在龍昆南路某小區買了一套有三居室的二手房,雖然是二手的,可全家可高興了,因為他們終于“有了自己獨立的空間”。
這些年來,老陳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過,兒子女兒都長大參加工作并結婚了,兒子婚后跟他們一起住,女兒雖然沒有在一起住,可也在附近買了房,所以,現在這家人常常在一起過著天倫之樂的生活。
如今,這家人很少回湖南老家,自從前幾年家里的老人去世以后,老陳對老家的“牽掛就很少了”。雖然他前些年在老家蓋了一棟房子,可這么多年來在海南生活已經習慣了,回去倒感覺“不舒服”,所以幾年來不管過年過節,老陳一家都在海南。
老陳說,二十多年過去了,他如今也已經“變老”,一家人也已經習慣海南的生活,特別是兩個孫子,對湖南已經沒什么“印象”,現在問其孫子老家在哪里,他們都回答“在海口”。老陳認為,他們一家現在已經成了“海南人”,這里的人、這里的天空、這里的風土人情、這里的一切,他們都已經習以為常,如今再回湖南老家,就感覺到“不習慣”。他說,一家人現在的生活還可以過得去,再過幾年,他退休后就在家里帶孫子,在海南“好好養老了”。
四川妹子:再干兩年就回老家
11月23日上午,當記者在海口市南大橋見到張華(化名)的時候,她正在跟很多老鄉在等待“招工”。來這里兩年多了,除了清潔公司通知干活之外,其他的時間,她就在這里等待著主顧招人。
張華來自四川巴中,今年50歲的她之前在老家就種幾畝地,一年下來也就賺個千把元。好幾年前,丈夫在老鄉的“鼓動下”來到海南、來到海口,當一名搬運工。雖然很辛苦,可是一個月賺得錢“比老家一年賺得還多”,于是一干就不想回去了,而且最后還把老婆孩子接過來一起干。
張華跟丈夫的“工種”不同,她的工作不是很辛苦,但要有耐性。有工作的時候每天從早上7點要干到晚上9點才下班,哪怕是這樣,她還是比較開心,因為“一天可以賺到一百元,還包吃包住”。這樣,張華一個月可以賺到“兩三千元”。
當然,也有在南大橋下等待一天也沒工作的時候,每當這個時候,她“心里就很難受,好像耽誤了一天時間,白吃了一天飯”。所以,從今年5月開始,張華就把自己的業務擴展到海口以外的其他地區,“只要有工作,只要有錢賺,下面市縣我也常常跑”。
張華的兩個孩子如今也在海口打工,都已經結婚了,一家人都在海口面前坡租房住,房子一個月租金要500元。張華說,租金不貴,還“比較滿意”。
雖然如今在海口一家人“生活還過得去”,可是,她總想著老家,想著老家的親戚朋友。來海口兩年多了,因為心疼車費,所以一家人不管過年過節都呆在這里,有時候“心里很不舒服的”。所以張華說,反正孩子也長大了,也能自己過生活了,她和丈夫就想,“在海口再干兩年,就回老家了,因為干不動了”。
楊清不僅經營蛋糕店,還賣彩票(記者孫令正攝)
云南小伙:蛋糕店在海南開花結果
這是一家位于海口市龍昆南道客路旁的蛋糕店,只有10平方米左右,雖然不大,可是里面擠滿了好多東西,包括制作蛋糕的工具,擺放蛋糕的櫥柜、冰箱,還有銷售福利彩和體彩的電腦臺。
11月22日上午10點多,當記者見到楊清(化名)的時候,他正忙得不可開交。雖然此時買蛋糕的人不是很多,可買彩票的顧客卻擠得很滿。因為楊清在這里已經開了9年店,人緣信譽也很好,所以附近的居民都喜歡到這里來買彩票。
別看楊清今年只有35歲,可也是一位“老海南了”。11年前,在師傅的帶領下,已經學得一手制作蛋糕手藝的他從云南昆明來到海南。最初他去了瓊海,在加積鎮上開了一家屬于自己的蛋糕店,但因為當時生意不是很好,所以只干了半年,他就把店“轉手了”。
此后,他又去到文昌、儋州和海口靈山開蛋糕店,可是結果跟第一家一樣。2002年6月,在朋友的介紹之下,楊清來到這里,開起了他的第四家蛋糕店。
當時因為資金缺乏,不敢請員工幫忙,所以他既是老板又是工仔。每天從早忙到晚,既是要采購又要銷售,“晚上睡覺都不敢睡得太死,生怕睡過頭后忘記起做蛋糕賣”。
多少個日日夜夜,楊清就這樣一個人忙內忙外,他的生意終于在這家小店里站穩了腳跟。兩年前,因為一個人忙不過來,他從老家請來了表弟來店里幫忙。而為了多賺點錢,他不僅賣蛋糕,還在小店里經營了彩票、報紙等小生意。生意多了,兩個人還是忙不過來,而那么多年來,因為生活沒有著落,所以他一直不敢談婚。去年初,他認識了來自澄邁的一位女孩子,兩人一談就難舍難分,于是去年兩人就結婚了。
婚后的楊清雖然有妻子幫忙,可每天還是這樣的忙碌,他說因為鋪面的租金貴了,生活壓力也很大,現在一個月包水電費鋪面就要花去5000多元,而且還要一家人的衣食住行,所以一個月沒有賺“萬把元是無法過日子的”。
哪怕是這樣,可楊清對未來依然充滿了信心。他說,現在也算在海南“生根了,再要個孩子就算是開花結果了”。而楊清在云南還有父母兄弟,因為生意繁忙,他也很少回老家,特別是春節,別人雖然放假了,可他的小店沒有放假,因此他也很多年春節沒有回去跟父母團聚了。說到這里,楊清的聲音有點哽咽。所以如今最想做的事是“賺多點錢,在海口買套房子,最好能把父母接過來住,然后就踏踏實實做個地道的海南人吧”!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