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1月28日消息??前一分鐘還在種蔬菜,后一分鐘已在發微博,這是(四川)郫縣菜農李學友現在的真實生活,他是成都市第一位用微博賣菜的農民。在李學友看來,微博是其生態蔬菜的一種重要營銷方式,但一年多來僅有30多名粉絲成功轉變為顧客,又是他所擔憂的。
李學友的微博營銷模式
初開微博不理想:去年8月起開微博,開通近一年,才有1位粉絲成顧客
加“V”實名賣菜:隨后微博加了“V”,粉絲在增多
招呼粉絲“試菜”:網上“筆耕不綴”的宣傳自己,熱情招呼來“試菜”的粉絲
每天上微博宣傳:每天上微博至少兩個小時,發菜地“新聞”,回答網友們的各種問題。
改種生態蔬菜,不會宣傳只能送給鄰居
42歲的李學友是郫縣安德鎮園田村人。2009年,世界自然基金會(WWF)在該村成立了環保農耕小組,支持鼓勵當地農戶種植生態蔬菜,李學友加入其中,并任小組組長。
剛一開始,環保的耕種方式并不被人們看好,人們不相信不打農藥蔬菜能免于病蟲害,“我爸爸覺得我腦殼有問題,
嘲笑我說,你一天不打農藥,不施肥就想種菜掙錢,你這簡直就是偷懶耍滑!”其銷量似乎也“印證”了家人的判斷。李學友告訴成都晚報記者,剛開始不會做宣傳,導致知道的人、接受的人不多,“我那時只種五分地,沒得啥子人來買的,種出來的菜只能送給鄰居吃。”他說,2009、2010年,基本上沒啥收入。
大學生支招微博營銷,開通一年才迎到主顧
去年8月初,在WWF的一些大學生志愿者的建議下,李學友開通了新浪微博,關注了各個領域的接觸人物、農業專家等,吸引粉絲,開始微博“營銷”生態蔬菜。
“今天下午我栽了萵筍秧 并給它澆了點定根水”……李學友堅持發著種菜“心得”,粉絲逐漸增多。
但效果不算好——盡管“筆耕不綴”的宣傳,也偶有人來“試菜”,但大多沒有下文,直到今年7月,才有一位粉絲成為顧客,“開了微博差不多一年,終于有效果了。”李學友的微博加了“V”,粉絲天天都在增加,現在已經有2000多人,顧客也越來越多,“9月份的時候一下子增加了十個。”
“以前最多會上網斗地主,哪懂什么微博啊,”說起微博,李學友有些興奮,現在他每天上微博至少兩個小時,回答網友們的各種問題。
和預想中差距大,賣菜只是略有盈余
雖然生意有所轉好,但李學友坦言,和預想中仍有很大差距,“現在顧客一共30位左右,一大半是微博來的。雖然不像頭兩年在虧損,但除去成本只能是略有盈余。”
李學友算了一筆賬,他平均每個月來成都城區送8次菜,30位顧客不是每個人每次都要,“平均一次算20個顧客,每個人5斤菜,一共100斤,其中2/5是我們組其他農民的,也就是剩下60斤是我自己的,按照5元一斤的價錢,我的純收入有300,減去運費還剩200,每個月就是1600元。”
“再加上買種子啊,請點臨時工啊,一個月其實剩不到幾百塊。”李學友說,現在不虧本了,只是略有盈余,主要就是顧客數量還是太少了。
對于李學友而言,微博是一個主要營銷渠道,雖然也不知道到底有多大效果,但他還是每天堅持發菜地“新聞”,熱情招呼粉絲來“試菜”。
專家點穴:農民話語權弱 缺牛人轉載 應多渠道營銷 最根本是種好菜
對于李學友的“微博營銷”,成都市電子商務協會副秘書長李嘯陽認為,一位農民能用微博來快速傳播自己的蔬菜,這個想法很不錯,但是在微博上,農民本身話語權就比較弱,或許是“開博”一年多來只有約30位顧客的原因。
“這不同于以前微博上火熱的海南香蕉、陜西土豆等等案例,”李嘯陽說,“這些是在當地大量滯銷,然后很多牛人轉了,引發特別多關注。”
在李嘯陽看來,李學友還可以利用其它渠道去做營銷,而最根本的是:東西一定要做好,“菜種好了才能吸引更多的顧客。”
?
???相關新聞:
甘肅寧縣政府推倒小麥強迫農民種果樹 未給補償?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