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察員黃勇正在觀察濕度和溫度。
?
海口網12月17日消息(記者 蔡康攝影報道)受較強冷空氣影響, 12月10日,夜間我省西部內陸、北部內陸和中部局部地區最低氣溫降到了10度以下,這樣的天氣預報市民已經習以為常,但是天氣預報這項工作的背后究竟有多神秘,需要付出怎樣的努力才能準確預報天氣,成了很多市民關心的話題。近日,帶著這些好奇和疑問,本報記者來到了海口國家基準氣候站,親身體驗了一位氣象觀測員不平凡的工作。
“我們天天盯著天氣變化”
12月10日下午3點,海口氣溫很低。站在海口國家基準氣候站的地面觀測場上,伴隨著陣陣寒風襲來,記者禁不住打起了寒顫。“我們觀測員就像醫生一樣,只不過是為天氣把脈,而且要二十四小時‘坐診’,可以說是天氣變化的‘守望者’。”談起監測氣象的話題,正在夾著記錄本記錄氣象變化的氣象觀測員黃勇開始滔滔不絕。
在觀測場內的一排儀器前,黃勇開始先記錄地溫讀數,7支淺層地溫表像大號的體溫計“臥”在土里,輕輕地拂去上面的塵土,黃勇邊看邊記錄。深層地溫表套在一個鐵管里埋進地下,埋層深度從0.4米到3.2米不等,觀測時需用力拔出。 “我們氣象觀測員都習慣當一名守望者,隨時為老天把脈。”觀察云狀、能見度和天空狀況時,黃勇選好一個位置站好,開始一邊抬頭看天,一邊低頭記錄。記者在他的觀測記錄簿看到:“15:45~15:47,云量,3/9;云狀,濃積云為主,少量碎積云;能見度,8公里。” 看完了天,黃勇看了一眼時間,走向一邊的百葉箱仔細觀察溫度、濕度的讀數,觀測一項記錄一項......。黃勇介紹,這些氣象儀器每小時都要巡視一遍,并將記錄的數據與自動氣象站數據進行對比。 晚上19時55分和57分,黃勇分別從地面測風儀和氣壓表上抄來了風向風速及氣壓數據后開始整理剛才觀測的數據。精確是氣象觀測工作的另一個要求,為了防止出錯,黃勇需要對每個數據反復地核查,確認無誤之后,這些數據會被整理成報表,上傳到省氣象臺。在那里數據還將被傳到國家氣象臺,和全球共享。每小時45分開始的觀測,是地面觀測員雷打不動要完成的工作。“我們是市民出行的指引者” “ 光靠電腦的分析數據是不行的,因為是實時觀測,我們所報的天氣必須定點、定時、定量,誤差不能超過萬分之一。”黃勇剛整理完相關數據,下一個整點的測量又開始了,他說雖然每天的工作反反復復,非常枯燥,但必須認真對待。
觀測員年曉云正在測地溫
?
“我們是市民出行的指引者”
下午17時,黃勇坐在值班室的電腦前發送天氣報,這是他每天的重要工作內容之一,每隔一個小時就要發送一次。他先把數據輸入電腦上傳到省氣象臺,然后觀測數據將會被傳到國家氣象臺。在發送天氣報的整個過程中,張國斌沒說一句話,精神高度集中,他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并小心輸入一些觀測數據,經過反復檢查,他確定數據無誤之后,才放心地將信息傳遞出去。
黃勇說,天氣預報不像人們想象中的那么神奇,看看風看看云就能報得準。一個天氣預報要根據多種氣象資料和數據分析而來,像數學方程式一樣。“這些資料只提供大范圍的天氣狀況,我們預測的天氣預報針對性強,要更加準確。具體到哪天哪時的天氣情況如何,還需要根據風向、氣壓等氣象資料” “但天氣就像頑皮的孩子,要達到百分之百的準確度幾乎不可能,天氣總是變幻莫測。所以既要摸透它的脾氣,也不能被它的一些小伎倆蒙騙。” “當觀測員,最大的快樂就是看到自己提供的分析數據準確無誤;最大的痛苦就是看到數據出了誤差導致天氣預報不準,市民出行受到了影響———雖然知道天有不測風云,可如果下雨,因為數據有誤,預報成了不下雨,市民就要被淋濕。”黃勇說,“所以每個觀測員在觀測時,都要仔細記錄,生怕看到自己的數據不準。”
“我們就像鬧鐘,到點就要響”
臨近晚上19點,高空科值班室開始忙碌起來,這里的觀測員準備放高空氣球。據了解,海口國家基準氣候站是我省為數不多具備高空探測條件的氣象站,每天要進行三次高空探測,分別是早上7點、晚上7點和凌晨1點。工作人員要準時施放高空氣球。
此時,園內草坪上一個碩大的白色探空氣球已經充足了氫氣,氫氣球下面吊著探空儀和電池燈,拖著30米長的繩,正等待升空。記者為了能更好地拍攝畫面,便下意識地一把拉住操控氣球的氣象觀測員,要求晚點再放飛。觀測員搖搖頭:“什么?怎么可能呢?按照相關規定,半分鐘也不行!”說完一揚手,氣球就拖著一個小盒子狀的儀器,扶搖直上直奔藍天。“我們就像設了點的鬧鐘一樣,到點就要響。”從事觀測工作已經35年的年曉云告訴記者,迄今為止該站的高空觀測還沒有因人為原因缺次過,特別不容易。
氣球升空的那一刻,值班室里,工作人員目不轉睛地盯著屏幕。從現在起一直到氣球爆炸,工作人員都要守在電腦前監測雷達返回的溫度、濕度和氣壓信息,并及時刪除錯誤的數據記錄。“我們施放氣球,就可以把高空的天氣情況通過氣球探測并傳送回來。”工作人員說,氣球升空后有關數據將通過探空儀傳到電腦上。
20點30分,雷達數據顯示氣球的高度已經超過3萬米。幾秒鐘之后,氣球爆炸。工作人員松了口氣,開始整理這一個半小時雷達獲取的高空氣象信息。 整理完后,開始檢查確認數據無誤之后,工作人員把數據輸入電腦上傳到省氣象臺,觀測員這才結束放球任務,回宿舍休息。到了凌晨12點,他們就要起床為1點的放球作準備,為新的天氣變化過程做觀測。
隨著第二天早晨的來臨,整個城市開始了新的喧囂輪回,在城市的一角,正是有了這一群辛勤的氣象觀測員們,我們這個城市才具備了探測天機的能力,這個城市的市民也才擁有了面對天災的從容和勇氣。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