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一部“宮斗戲”,卻一樣曲折動蕩,扣人心弦。
2011年,始于2009年底的希臘主權債務危機引發的歐洲主權債務危機進一步發酵、惡化,可謂步步驚心,層層升級,最終超越經濟范疇,導致社會危機和政治危機。在不到一年的時間里,愛爾蘭、葡萄牙、希臘、意大利和西班牙五國總理在危機漩渦中提前下臺;因緊縮政策引發的大罷工,在歐洲大陸此起彼伏。隨著危機步入關鍵時刻,歐洲人抗擊危機的努力正在與時間賽跑。如何能夠化危為機,保住歐元和歐元區,化解債務危機,考驗的是歐洲領導人的政治意志和凝聚力。
第一季
希臘債務危機
推倒“降級”骨牌
2011年對歐元區來說可謂流年不利,從年初起一波接一波的降級標志著危機正在一步步加深。
希臘國債先后在1月14日、5月9日、6月13日和7月27日4次被降級,最終降至僅比違約高一個等級的Ca。
7月5日和12日,穆迪分別下調了葡萄牙和愛爾蘭的評級。惠譽11月24日宣布將葡萄牙主權信用評級由BBB-下調至垃圾級BB+。
此后,歐債危機出現向歐元區核心國家蔓延的動向。
8月初,意大利和西班牙國債收益率開始大幅上升。11月后,意大利和西班牙國債收益率再次上揚,其中意大利10年期國債收益率甚至超過7%的警戒線。12月15日,意大利國債收益率再度上升。五年期BTP債券的得標利率為6.47%,為歐元面世以來紀錄高位;10年期意大利國債收益率收報7.22%。
10月初,法國和比利時合資的德夏銀行陷入危機,給歐洲銀行業敲響了警鐘。
與此同時,不僅法國國債收益率明顯上升并受到評級機構降級的威脅,就連被認為歐元區最安全的德國,都出現國債“流拍”的現象。
12月5日,標普將德國、法國等15個歐元區國家列入信用評級觀察名單。12月16日,穆迪將比利時主權信用評級降至AA3,展望為負面。
第二季
民眾罷工不斷
五國政壇“地震”
隨著歐債危機不斷升級,各國政府為應對危機紛紛采取緊縮措施,導致政府支出與公眾福利下降,失業率上升,經濟復蘇受挫。
與此同時,因抗議緊縮政策引發的罷工潮此起彼伏,到年末更是愈演愈烈:10月21日意大利罷工,11月16日西班牙罷工,11月24日葡萄牙罷工,11月30日英國200多萬公務員走上街頭。到了12月1日,希臘又開始今年第七次全國總罷工……
歐債“颶風”還刮進政壇。歐盟今年首個因債務危機下臺的是愛爾蘭總理賴恩·考恩。緊接著,葡萄牙總理蘇格拉底因財政緊縮計劃遭議會否決而辭職。半年后,債務危機再一次扳倒了希臘總理帕潘德里歐和意大利總理貝盧斯科尼。11月20日,西班牙提前舉行大選,馬里亞諾·拉霍伊取代薩帕特羅成為新一任政府首相。至此,歐債危機發酵成政壇大換血。
第三季
峰會忙著“輸血”
新約意欲“止血”
過去一年里,歐洲人應對危機的腳步一直沒閑著,原本一年開4次的歐盟峰會,今年竟開了5次。
7月21日,歐元區領導人就希臘第二輪救助方案、擴大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規模達成一致。
8月8日,歐洲中央銀行開始在二級市場上收購意大利和西班牙國債。
10月27日,歐元區首腦就希臘債務減記、擴大歐洲金融穩定工具(EFSF)、銀行注資以及加強金融監管等一攬子方案達成一致。
11月30日,美聯儲、歐洲央行等六大央行協調行動,主要措施是降低美元互換利率。
12月8日,歐洲央行再次降息,宣布將基準利率下調25基點至1%。此外,歐洲央行將對歐洲商業銀行無限量貸款期限由13個月延長至3年。
12月初,歐盟布魯塞爾峰會上達成一攬子協議,其中包括歐盟26個成員國共同簽訂的新“財政條約”。
12月15日,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批準向愛爾蘭發放39億歐元的援助貸款,這是IMF、歐盟在去年12月同意向愛爾蘭提供850億歐元援助計劃的一部分。
角色 透視
“默科齊”:德法結成“政治夫妻”
默克爾的發型配上薩科齊的五官,這就是“默科齊”(見上圖)。
這幅圖是最近歐洲媒體跟德國總理默克爾和法國總統薩科齊開的一個“玩笑”。不過確實反映了這兩位歐洲巨頭的“密切關系”。
自從歐債危機以來,默克爾與薩科齊一直在 “唱雙簧”,推動各方采取行動化解危機。因此,歐洲媒體把他倆戲稱為“默科齊”。
其實,“默科齊”的合作,并不是從一開始就這樣融洽。據一位追訪兩人多年的記者描述,兩人性格截然不同。默克爾性格內斂、為人低調,絕不會讓憤怒之情溢于言表;而薩科齊性格奔放、表現欲強,在法國被稱作“金霸王兔子”。兩人最初合作時關系冷淡,薩科齊據稱曾形容默克爾為“Madame Non”(法語:“不女士”),指她對任何事情都說“不”。去年10月,這對“政治夫妻”迎來了“情感歷程”的轉折點。當時,在美麗的法國海濱城市多維爾,兩人并肩在沙灘漫步,姿態親密。自此,“默科齊”一詞便開始見諸西方各大媒體。
最近,為應對歐債危機,默克爾與薩科齊配合默契。在12月8日至9日舉行的歐盟峰會上,薩科齊強調說:“在經歷了許多磨難后,法國和德國已經決定將命運聯系在一起,共同面向未來。”曾經堅持以“發債、干預、維權、增資”應對危機的薩科齊,最終認同了“鐵娘子”的“懸崖勒馬”策略應對路線,即“緊縮、減債、修約、放權”。有法國評論人士指出,這對“政治夫妻”多數時候是“婦唱夫隨”。
幕后 揭秘
歐元區“大出血”
病根子在哪里?
·先天缺陷:貨幣統一但財政分離。在一體化進程中,強烈的國家主權意識使得歐洲各國強調自己身份的獨立和平等。在歐元區,各國既希望享受統一貨幣帶來的裨益,又不愿放棄各自的經濟權力。擁有統一的貨幣卻沒有統一的財政政策,成為歐元區致命軟肋。
·寅吃卯糧:借債支付高福利。一些國家福利過度,政治人物為了選票,只會向選民作無限許諾,同時造成懶人當道,生產力不足的局面。幾十年來,一些歐洲國家(特別是南歐國家)一直“借債度日”,以維持與其經濟實力不相稱的社會福利保障體系。
·雪上加霜:金融危機加高債臺。2008年金融危機爆發,歐洲各國競相出臺“經濟刺激計劃”,造成一些政府進一步債臺高筑。歐元降生時,歐盟條約(馬斯特里赫特條約)定下的歐洲元區成員國財政政策紅線——年度財政赤字不得超過GDP的3%、國債總規模不得超過GDP的60%,由于缺乏嚴格的懲罰機制被很多國家超越。
·信心危機:“降級”國債更難賣。評級機構不斷下調相關國家國債評級,信心危機致國債賣不出去,融資困難令歐債危機爆發。2011年,歐洲銀行需要償還價值6540億美元的到期國債,但由于投資者遠離,僅售出4130億新債券來還債。2012年將有7440億美元債券到期。
分析人士認為,如果把歐債危機比喻成一次“大出血”的話,那么解決危機不僅需要“輸血”(提供流動性)和“止血”(緊縮政策、強化財政紀律),還要提高“造血能力”(經濟持續增長),且三方措施需要均衡、合理并行。
續集 猜想
面世十年之際
歐元會否“壽終”?
2012年1月1日,是歐元紙幣和硬幣正式進入歐元區流通市場十周年的日子。可是就在這個當口,關于歐元區崩潰解體的傳言卻突然在坊間流傳。
《華爾街日報》報道,愛爾蘭央行最近已在討論,是否需要購買更多印鈔設備,以備歐元區解體或愛爾蘭退出歐元區。
《紐約時報》近日更描繪了一幅驚心動魄的圖景。某一個星期六,希臘總理宣布,希臘將停止使用歐元,恢復使用德拉克馬;到了星期一,希臘開始陷入亂局:
“全國銀行緊閉大門,門外擠滿憤怒的希臘人,搶著提取凍結的存款;德拉克馬兌歐元的匯率跌了六成以上,在任何愿意開店營業的商店里,物品價格無不飆升。很快,在希臘政府任由債務違約后,各國將切斷提供給希臘的貸款;鑒于國家可能動亂,軍隊或介入,最終接過治國權……”
芳齡十歲的歐元真的會“壽終正寢”嗎?
目前來看,歐元和歐元區不會在頃刻間崩潰。
首先,雖然歐元區不少國家債務形勢嚴峻,但區內主要經濟體的經濟基本面尚好,而且歐元區國家在科技創新、教育研發等方面的實力位居世界前列,這為歐元區走出危機奠定了初步基礎。
其次,歐元及歐元區的存在是出于堅實的經濟需要,各成員國也嘗到了經濟一體化所帶來的巨大實惠,各國經濟相互依存,形成了一個不可分割的命運共同體。
最后,歐元對于歐洲一體化的政治意義不容低估。分析人士指出,歐元的基礎是歐洲一體化,只要歐洲一體化不發生根本逆轉,歐元就不可能崩潰,歐元區各國會誓死捍衛歐元,只是還沒有到千鈞一發的時刻。表面上看,各方拖拖拉拉、得過且過;實際上,各國都有自己的“小算盤”,尤其是大國之間始終在相互試探、相互博弈。有跡象表明,歐元區各主要經濟體,尤其是德國,已經制訂了諸多備選方案,現在的“固執己見”意在逼迫希臘等國進行改革,關鍵時刻會出招。
正如德國總理默克爾所言,歐元的意義遠非一種貨幣,它承載著歐洲統一的夢想。如果歐元失敗,則德國失敗,歐洲失敗。(歐陽煒)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