震殤日本
“人們都在幽暗的潛意識里摸摸索索地追尋白天殘存在皮膚上的溫暖記憶,最終只能無奈地吐出含混曖昧的嘆息。”
日本廣島原子彈爆炸受難者、著名作家大江健三郎在自傳體小說《個人的體驗》開篇這樣寫道。因遭受核輻射,妻子誕下畸形兒,他曾想過把孩子殺死。2011年,這樣的嘆息再一次覆蓋日本民間。
3月11日下午,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9級大地震并引發海嘯,像捏碎一塊豆腐一樣摧毀已然劣跡斑斑的福島核電站,使之發生嚴重的核泄漏,釀成世界范圍內的生態災難。這場日本空前的震災揮一揮衣袖走了,卻留下諸多難題:災后怎樣重建?核能問題怎樣解決?日本持續低迷的經濟怎樣復蘇?
暗流洶涌的政權角力
地震時雖表面政治休戰,實則暗流洶涌。大災結束各方算賬,菅直人內閣黯然下臺,新首相野田佳彥上臺的同時也接過來一副“爛攤子”——災后重建、核能、公共債務、經濟增長、醫療社保改革和財政等眾多棘手問題擺在面前
地震發生時,時任日本首相的菅直人正在國會參議院為預算問題與在野黨舌戰。菅直人政權本已岌岌可危,而地震成為其證明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救災壓過一切,民眾選擇相信政府。事實上,菅直人內閣總的來說表現不錯,特別是官房長官枝野幸男每天通過電視向公眾報告地震信息,有時一小時內數次露面,不少人稱他“近乎等于信息”。地震6天后,內閣支持率回升到35.6%。
然而,這根“救命稻草”漸漸地被失望吞沒。對國內外救災團體要求“許可證”,對海外捐助的藥物要求獲得“批準”,甚至對震區物流公司運送物資的批準時間也太長,政府的拖沓導致一邊是震區物資的匱乏,一邊卻是東京倉庫的擱淺以及志愿者的“心有余而力不足”。
對菅直人內閣來說,核泄漏應對遲緩、缺乏決策力更是公認的敗筆。發生核泄漏十多天,政府沒有舉行過一次記者招待會,沒有發表過具有專業依據的意見,信息的不透明難免令人質疑,核能安全權威何在?
在民眾的呼聲下,菅直人首次提出激進的“分階段廢除核能”主張。實現這一主張可謂“遙遙無期”,而美好夢想無法付諸可行措施的結果是,既樹了敵人,也失了民心。
地震時雖表面政治休戰,實則暗流洶涌。大災結束各方算賬,菅直人內閣黯然下臺,新首相野田佳彥上臺的同時也接過來一副“爛攤子”——災后重建、核能、公共債務、經濟增長、醫療社保改革和財政等眾多棘手問題擺在面前,是否能渡過難關結束“短命”風險,仍是個問號。
出口商和中小企的尖叫
日本首相野田佳彥表示,震后日元歷史性升值和新興國家的快速追趕,已導致空前的產業空心化危機,“我們聽到了出口商和一直引領日本產業的中小型企業的尖叫聲。”
隨著福島第一核電站的廢爐和“擺脫核電”的呼聲,電力不足成為日本長期面臨的難題。電費上漲,生產出現風險,許多日本制造企業都面臨著一個艱難的選擇:是否將生產轉移到海外?
地震搖撼了全球電子產業和汽車行業的骨架。索尼、東芝、松下等多家日本知名電子企業先后關閉了相應工廠,造成內存芯片、液晶面板配套組件等的缺貨。日本汽車業遭受的損失則最為嚴重,因為零部件供應受阻,日野、三菱、豐田、本田、尼桑等汽車制造商相繼關閉了在日工廠。
9月13日,日本首相野田佳彥表示,震后日元歷史性升值和新興國家的快速追趕,已導致空前的產業空心化危機,“我們聽到了出口商和一直引領日本產業的中小型企業的尖叫聲。”
豐田一次性運營利潤削減2500億日元,本田三季度盈利水平同比下滑56%,東芝同期盈利水平同比下滑19%,索尼同期虧損270億日元,松下則預計,本年度財力虧損或創過去10年最高……
盡管如此,現實情況也不必太過悲觀。此次地震重災區并非日本經濟的中心地帶,不會引起經濟的全面癱瘓,且據日本內閣公布的數據顯示,第三季度GDP強勁反彈6%,實現本年來首次正增長。這背后顯示著,政府災后重建很快,短時間內已推出連串措施,全力策動重建項目。
有日本經濟學家指出,受到私人消費的支持,非制造業改善情況好于預期;隨著災后重建需求逐步釋放,以財政支出為主的內需有望拉動GDP增長。種種跡象表明,震后經濟正在陰云籠罩下溫和復蘇。但以出口為主的日本經濟,仍面臨巨大挑戰。
天災扯破人類的謊言
地震前,福島核電站也被認為是安全的;地震后,放射量數值經歷改寫屢次突破公眾的心理預期,日本政府終于承認這是一場人禍。這不得不令人打個寒顫
日本政府“擅自”往海洋排放放射性污水,一度引起周邊鄰國的不滿。后又因向國際社會通報核事故信息不充分及時而飽受批評,其農產品也因而遭到抵制。隨著核事故的字眼從報端隱退,人們漸漸走向麻木的邊界,而核能問題成了日本難以清算的“爛賬”,更使東亞乃至全世界人人自危。
4月19日,東京電力社長清水正孝宣布,福島第一核電站事故問題的全部處理可能需要9個月。事實上,對放射性物質擴散的善后處理或將需要5-10年甚至更久,因為要對受污染的各個城市進行全面的除污處理,必須對塵土、植物、土表層等各種細節去除并廢棄,這將是龐大的工程。
4月21日,調查顯示這次事故總共向大海里泄漏了4700兆貝克的輻射量,放射出的核物質是否會對海洋生態帶來嚴重的負面影響,已經無法清算。空氣中、海洋生物體內、農產品甚至母乳中頻頻檢測出放射性物質,核事故周邊區域在很長時間內不能恢復生產。
從福島核泄漏事件得到警示,各國迅速作出反應:德國宣布2022年前關閉國內所有核電站;瑞士宣布國內所有核電站到達使用年限后,將不再新建或更新核電站;國際原子能機構則在今年6月召開成員國部長級核安全大會,將加強國際合作、強化核安全標準的課題擺上了臺面。
像切爾諾貝利核事故一樣,地震前,福島核電站也被認為是安全的;地震后,放射量數值經歷改寫屢次突破公眾的心理預期,日本政府終于承認這是一場人禍。這不得不令人打個寒顫——類似的核電站遍布全球,是否會重蹈此覆轍,是否日后會引發潛在的次生危害?
災難已矣,未來的天災人禍難以預料,還是那句老話,希望“與自然和諧共處”不只是各國政府一句形而上的理念,“核安全評估無風險”乃至更多的基礎設施安全問題,不再是被天災扯破的謊言。
專家點評
復旦大學教授、日本問題研究專家馮瑋:
不必擔憂地震
對日經濟影響
未來一年,我認為日本的各方面情況都將是比較樂觀的。政治上,野田佳彥本人非常務實,作風穩健,上臺后推出一連串經濟措施,日本經濟平穩復蘇。且在重建災后資金問題上,他主張給自己減工資,日本人凝聚力非常好,這贏得了民眾的好感。要坐穩日本首相的位子,關鍵在于民眾支持、執政黨內支持、美國支持,目前這三點對野田佳彥都有利,且他上臺后的種種表現沒有出過紕漏,對于現階段的日本來說,這已經是非常好的現象,還看不到有誰可以取代他,我認為他很有可能連任下去。
地震對經濟產生一定的沖擊是毫無疑問的,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完全沒必要夸大。日本經濟已經發展到頂端,從1991年開始我在日本留學20年,這20年中盡管經歷一次次波折,但民間感覺不到明顯變化,這次也一樣能順利化解。今年8月,我在日本,除了重災區南北城市都走過,甚至感覺不到,這個國家曾經歷過一次重大的災難。
原因在于,日本的外匯儲備、軟實力、科技水平等都處于世界領先,日本正在不斷擴大與世界經濟的聯系。舉個例子,日本知名主持人池上晃近兩年曾走訪伊拉克,他說,打了幾次出租車,司機一聽是日本人則不肯收錢,并稱日本人“夠哥們”。為什么?伊拉克是世界第三大產油國,但石油開采能力低,早在上世紀70年代初,日本就有公司駐地伊拉克,提供先進的煉油設備,輸出采油技術。核危機爆發后,日本利用火力發電,石油成了重要能源,日本勢必加強與伊拉克的關系,兩者互利雙贏。日本與世界經濟的聯系,從這就可以窺見一斑。
新聞回放
2011年3月11日,日本當地時間14時46分,日本東北部海域發生里氏9.0級地震并引發海嘯,造成重大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地震震中位于宮城縣以東太平洋海域,震源深度20公里。東京有強烈震感。地震引發的海嘯影響到太平洋沿岸的大部分地區。地震造成日本福島第一核電站1—4號機組發生核泄漏事故。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