擊斃拉丹
第一槍中胸、第二槍中頭,54歲的“世界頭號恐怖分子”本·拉丹就這樣斃命于美軍“海神之戟”行動中。而地球的另一面,美國白宮形勢研究室的屏幕前,總統奧巴馬對著實時傳回的視頻說:“我們搞定他了。”
本·拉丹被認為是2001年美國“9·11恐怖襲擊”的幕后領導人。美國總統布什則在其任內發動了針對“恐怖主義”的“反恐戰爭”,其中就包括始于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和始于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時至今日,反恐戰爭的硝煙彌漫10年,乃至美國人在2011年宣稱擊斃本·拉丹為止,仍難散去。
美國東部時間夏令時2011年5月1日周日下午4時左右,即巴基斯坦標準時間2011年5月2日周一凌晨1點左右,本·拉丹身著長袍睡褲,在他位于巴基斯坦阿伯塔巴德的藏身之所內被“搞定”,死在了一個月黑之夜。在此之前,他已經東躲西藏了十年之久。
拉丹之死與美國戰略調整
擊斃拉丹使美國反恐戰爭獲得了象征性的勝利。在“搞定”拉丹后的第60天,奧巴馬政府于美國時間6月29日公布了新版《國家反恐戰略》,這是2006年以來美國首次全面更新反恐戰略。
據新華社報道,根據這份由白宮公布的戰略,美國宣稱伊朗、敘利亞、黎巴嫩“真主黨”和巴勒斯坦伊斯蘭抵抗運動(哈馬斯)等“支持恐怖主義的”國家與組織都對美國構成安全威脅,但“基地”組織及其分支對美國構成最重大的直接威脅,因此成為這一戰略“重點照顧”的對象。除了“基地”組織,美國土生土長的恐怖分子也是打擊的重點。
有分析人士認為,奧巴馬的新戰略與其前任的泛化反恐形成了鮮明對比,顯示美國的反恐目標呈現收縮之勢。
在宣布新戰略時,奧巴馬的國土安全及反恐事務顧問約翰·布倫南說,這一戰略標志著美國首次將本土作為反恐努力的最重要“戰場”。他說,奧巴馬制定反恐戰略的出發點是務實,并沒有提出概念性的新思路,而是綜合了過去10年間取得成效的政策與做法。
小布什政府發起全球反恐
“反恐戰爭”一詞始用于美國總統小布什及其高官幕僚們。2001年9月20日,也即是在“9·11恐怖襲擊”發生并造成近3000名無辜者死亡后的第九天,在一次電視直播的講話中,小布什說,“‘反恐戰爭’始于針對基地組織,但不限于基地組織。在所有恐怖組織的網絡被發現、切斷、擊敗之前,戰爭都不會停止。”
就在“9·11恐怖襲擊”發生后,美國專欄作家托馬斯·弗里德曼于9月13日在《紐約時報》撰文表示,這次襲擊堪比“珍珠港事件”,他說,“不知道我們的國家是否意識到這是第三次世界大戰?如果這是第三次世界大戰的“珍珠港事件”,那就意味著一場漫長的戰爭在等待著我們。”
從2001年開始,美軍和北約先后發起代號“OEF(Operation Enduring Freedom:持久自由)”和“OIF(Operation Iraqi Freedom:伊拉克自由)”軍事行動。作為擴展行動,除了OEF-Afghanistan(持久自由-阿富汗)外,OEF行動之下,還包括OEF-Philippines(持久自由-菲律賓)、OEF-Horn of Africa(持久自由-非洲之角)、OEF-Trans Sahara(持久自由-撒哈拉),美國及其盟國的戰爭足跡可謂遍布地球。而在參與雙方的名單上,可以看到一長串的名稱:一邊是美國、英國等北約諸國,包括有加拿大、德國、法國、意大利、土耳其等,以及非北約的菲律賓、巴基斯坦、韓國、澳大利亞、以色列、南非、薩爾瓦多等國,合共40余國;另一邊則是基地、塔利班以及聯合伊斯蘭法庭、伊斯蘭青年運動、阿布沙耶夫、摩羅伊斯蘭解放陣線、摩羅民族解放陣線等等一系列的組織,共近20個。
不論這是否世界大戰,其戰爭行為牽涉之廣也絕對不是用“區域戰爭”所能描述的。當然,與一戰和二戰的國家對國家不同,反恐戰爭是一系列的國家與一系列的組織在全球各洲展開的一次你死我活的較量。
奧巴馬政府從泥潭中拔腿
2011年5月,美國國會的非黨派智庫國會研究服務處公布了一份報告,報告統計和估算了“自‘9·11’以來,在伊拉克、阿富汗以及全球其他地區開展軍事行動的花費”。報告稱,從2001年起,除了常規軍費外,美國國會額外撥給了軍方1.283萬億美元(未經通脹和債務利息調整)。而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諾貝爾獎得主約瑟夫·斯蒂格利茨與哈佛大學的琳達·比爾米斯估計,僅伊戰就至少給美國經濟造成了3萬億美元損失。
撤軍,是美國總統奧巴馬上臺后就動手干的事情。畢竟,始于小布什政府的反恐戰爭給美國納稅人造成的直接成本高昂,間接負擔還會高得多。另一方面,10年的反恐戰爭也給美國帶來了大量的士兵傷亡:死亡5921人,受傷42673人(據美國國防部人力數據中心2011年3月公布數據)。
2010年8月,美國從伊拉克撤出全部戰斗部隊。至此,開始于2003年3月20日、歷經7年零5個月的伊拉克戰爭算是結束了。但是,始于2001年的阿富汗戰爭,乃至整個反恐戰爭——哪怕奧巴馬政府不再用“反恐戰爭”這個提法,哪怕“世界頭號恐怖分子”被擊斃,哪怕“9·11”后美國本土再未遭受類似的大規模恐怖襲擊——遠未結束,恐怖襲擊的爆炸聲仍然此起彼伏。
2011年1月1日,埃及亞歷山大港發生炸彈襲擊事件,造成23人死亡。
2011年4月15日,印度尼西亞井里汶發生自殺式炸彈襲擊事件,造成28人死傷。
2011年4月28日,摩洛哥馬拉喀什發生炸彈襲擊事件,造成17人死亡。
2011年6月25日,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南方洛迦省發生自殺式汽車炸彈襲擊,至少造成15人死亡。
2011年8月15日,伊拉克多座城市發生十多起炸彈襲擊事件,造成230多人傷亡。
……
專家點評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系學院副院長金燦榮:
美國大選不論誰上臺 反恐永遠是重要議題
擊斃本·拉丹使美國取得反恐戰爭的象征性勝利,同時,也表明“9·11事件”可以告一段落。
這10年的反恐戰爭,美國達到了部分目的,一個是“9·11”后,美國本土再沒有發生類似的大規模恐怖襲擊,因為恐怖組織很難再組織起類似的襲擊;另一個就是借助反恐謀取霸權的目的也部分達到;再有就是加強了在中東的存在。
但即便如此,雖然美國本土沒有遭襲,英國、西班牙等國家卻受到了襲擊,說明恐怖活動的全球化比以往更厲害。另外,恐怖主義滋生的根源,諸如貧富分化等,仍未消除,甚至可以說反恐戰爭令恐怖主義滋生的土壤更加肥沃了。
擊斃拉丹后,奧巴馬政府調整戰略,奧巴馬政府認為不應該把反恐放在國家戰略首要的位置,所以把反恐的戰略地位下調,而把應對新興大國的崛起放在首要位置。但我不認為奧巴馬的反恐戰略相比小布什是收縮,而是美國關注點的轉換,奧巴馬的戰略布局是在中東收縮,在亞太進取。
2012年,美國總統大選,不論誰上臺,反恐永遠都是重要議題。美國的安全環境是很好的,所謂“東西有兩洋,南北無強敵”,所以美國人對安全威脅的承受力是比較弱的。反恐不會像表面的那么輕松,會始終保持高壓,任何美國領導人都害怕會因為反恐不力斷送自己的政治生涯。
本·拉丹被擊斃,基地組織可能會沉寂一下,但是今年的“阿拉伯之春”卻為明年帶來新的情況,部分激進伊斯蘭主義者開始轉向走參政路線,其勢頭在明年來說看漲。
恐怖主義分子的目的是要破壞西方的秩序,而部分激進伊斯蘭主義者現在通過西方的方式在其國內參與政治,掌握政權,從長遠看,比恐怖主義行為對西方秩序造成的破壞更大。(記者周煦釗)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