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三農”十件大事
1.糧食總產“八連增”
全國糧食總產量達到11424億斤,連續第五年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農民收入實現連續八年較快增長。糧食豐收為保障農產品有效供給、管理好通脹預期、抑制物價過快上漲奠定了重要的物質基礎,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
2.一號文件聚焦水利發展
今年中央發布的“一號文件”,將水利提升到關系經濟安全、生態安全、國家安全的戰略高度,提出要從土地出讓收益中提出10%用于農田水利建設。7月8日,中央召開水利工作會議,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第一次。會議提出加快水利改革發展步伐,力爭通過5到10年,從根本上扭轉水利建設明顯滯后局面。
3.扶貧標準提高近1倍
中央召開扶貧開發工作會議,中央決定將農民人均純收入2300元(2010年不變價)作為新的國家扶貧標準,這比2009年提高了92%。標準調整后,全國貧困人口數量和覆蓋面也由2010年的2688萬人擴大至1.28億人。到2020年,將穩定實現扶貧對象“兩不愁、三保障”,即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
4.草原新政出臺
《國務院關于促進牧區又好又快發展的意見》出臺。我國正式啟動實施草原補獎政策,中央投資136億元,在8個主要草原牧區省(區),用于實行禁牧補助、草畜平衡獎勵、牧民生產性補貼以及建立績效考核和獎勵制度。草原牧區進入“生態優先”的科學發展新階段。
5.超級稻再攀新高
在湖南省隆回縣羊古坳鄉,經農業部驗收專家組測產,由袁隆平指導的108畝“Y兩優2號”試驗田平均畝產926.6公斤,創中國大面積水稻畝產最高紀錄。這說明中國的水稻育種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國務院關于加快推進現代農作物種業發展的意見》出臺。呼吁多年的種子安全問題,得到系統的、實質性的政策回應。
6.違法占地現象仍突出
去年,一些地方“以租代征”圈占大量耕地、違法批地等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這些行為擾亂了土地管理秩序,也侵害了農民的利益。毀壞耕地、強拆強占等土地違法案件,仍然是當前農村最突出的矛盾之一。
7.豬肉“瘦肉精”事件
雙匯子公司濟源雙匯食品有限公司收購“瘦肉精”豬肉,引發社會各界對食品安全的關注。事件發生后國務院聯合工作組赴河南督導檢查。河南省下發通知,將全省的“瘦肉精”排查范圍擴大至所有50頭以下的生豬散養戶。食品安全事件屢禁不止,給行業發展、消費者信心等各方面造成沖擊。
8.校車安全事故
甘肅慶陽市正寧縣校車事件造成21人死亡,江蘇新沂校車事故造成15人死亡。國務院法制辦公布《校車安全條例(征求意見稿)》。近期多次發生校車安全事故,還暴露出農村學校設點布局等問題。引發了社會對留守兒童的更多關注。
9.農村孩子的免費午餐
燒土豆、涼紅薯、涼米粥,這就是一些山村小學孩子們的午餐。媒體人倡議社會捐款為他們解決午飯問題。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從2011年秋季學期起,啟動實施農村義務教育學生營養改善計劃:中央每年撥款160多億元,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標準,為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提供營養膳食補助;中央還將困難寄宿學生生活費補助提高1元,達到小學生每天4元、初中生每天5元。
10.新農保試點大提速
在國家實施新型農村養老保險制度試點的基礎上,還有17個省份的444個縣自行開展了試點,北京、天津等15個省份已實現制度全覆蓋。國家試點加上自行試點,實際比例已超過全國總縣數的85%。到去年底,將確保新農保試點和城鎮居民養老保險的試點在60%的地區實施到位。(本報《新農村周刊》編輯室)
2011年,這樣一些數據描述正在發生深刻變革的中國農村——
數字說“三農”
四個低于50%
1.鄉村居住人口低于50%
這標志著中國數千年來以農村人口為主的城鄉人口結構發生了逆轉。但也要看到,工作和居住在城市中的農業戶籍者大多處于“半城市化”狀態,難以像本地居民那樣分享到城市化帶來的城鎮居民社會待遇。
2.農業從業人員占總人口比重低于50%
隨著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快速推進,越來越多的農民“洗腳上田”,轉變為擁有多種技能的新一代產業工人、服務從業人員。大量農村勞動力從農業生產領域置換出來將是一種發展趨勢。
3.農業從業人員中青壯年占比低于50%
大批農民走上農田是歷史的進步,但當大量青壯年勞動力不斷轉入非農部門,人們也在擔憂,明天誰來種田?鑒于目前一些地區農業生產老齡化、副業化的現實,要加快農村勞動力素質培訓,適度規模經營,吸引部分有素質有能力的青年從事農業,還要研究科技支撐和推廣轉化的新方式,提升科技種糧水平,降低他們的勞動強度。
4.農村家庭經營收入占農民收入低于50%
預計2011年農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10%以上,增幅超過城鎮居民可支配收入,實現連續8年較快增長。從結構來看,農民的工資性、生產經營性、轉移性和財產性收入都在增長。由于傳統農業加快向現代農業轉變,農產品產量與價格出現雙增長,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重視從種糧中獲得的收入。
四個高于50%
1.農業機械化率高于50%
農業機械化的快速發展,增強了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在促進我國糧食“八連增”、農民持續增收,加快農業現代化中發揮了重要的裝備支撐作用。農業機械化率高于50%,標志著我國將開啟以機械化為主的農業生產新時代。
2.農業科技貢獻率高于50%
科技貢獻超過了土地、勞動力及物質投入要素的貢獻份額。在資源環境約束不斷加劇的情況下,通過科技進步實現創新驅動,轉變農業發展方式,是現代農業發展有效措施。今年,我國將大幅度提高農業科技投入強度。
3.農業灌溉面積高于50%
我國有效灌溉面積由新中國成立時的2.4億畝,增加到目前的9億多畝。占全國耕地面積50%的灌區,生產出約占全國總量75%的糧食和90%以上的棉花、蔬菜等經濟作物。今年我國將繼續加強以水利為重點的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小型農田水利重點縣建設基本覆蓋農業大縣。
4.規模養殖水平高于50%
當前,畜牧業正處于向現代畜牧業轉型的關鍵時期,面臨規模養殖比重低、標準化水平不高等問題。加快推進規模養殖,有利于增強畜牧業綜合生產能力,保障畜產品供給安全,提高生產效率,增加農民收入。
一個低于10%
農業增加值占GDP低于10%
去年,我國農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降到10%以下。這意味著40%的農業勞動力僅創造了不到10%的GDP。農業勞動生產率大大低于非農產業勞動生產率,這也是導致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原因之一。
一個高于10%
農戶參加農業專業合作社比重達到15.2%
當前,合作社在各產業的分布以種植業和畜牧業為主。從實踐看,合作社正在成為把一家一戶分散的農民重新組織起來、提高農業生產和農民組織化程度的有效途徑。鑒于我國農業生產規模小、分散化的現實,還應通過政策鼓勵、扶持分散的農戶組建專業合作社,盡可能推動規模化的農業生產。(記者于 猛)
追求尊嚴與幸福的腳步
腳步匆匆,2012來了。回望去年,種田人遇上了“多云天氣”——生產要素價格持續上升,國際農產品市場波動加劇,而且氣象災害始終懸在頭上。然而,在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的有力牽引下,農業農村發展全線飄紅,糧食生產“八連增”,農民增收“八連快”。這為經濟社會發展全局,擲下了積極主動的棋子。
2011,對億萬農民來說,是大事、好事不斷的一年,也是忐忑與欣慰交織的一年。
這樣一些記憶,將把小康路上的幸福與艱辛刻錄進歷史的膠片:
年終歲尾,顆粒歸倉,300名莊稼漢,登上國家領獎臺,從總理手中接過大紅證書。種糧大戶首次受到如此高規格的表彰。
“白給哥”竄紅網絡。黑龍江農墾職工劉貴夫自曝年收入二三十萬元,國家一年白給補貼好幾萬。全國范圍內,大規模種糧的農民畢竟是很少數。然而,中央強農惠農富農政策已經家喻戶曉,深得人心。
這一年,農產品價格撲朔迷離,豬價飆升,CPI頻閃紅燈;菜價大跌,卷心菜、洋蔥、土豆、大白菜,滯銷一波接一波,哥幾個愁容滿面。
蘇北某經濟開發區,施工方在沒有合法手續的情況下,強行毀壞收獲在即的麥田,數百名不明身份的人與村民發生混戰,多人受傷,20多名村民被抓,被帶到各個村落和小區游街示眾……
這樣一些數字,將把農村的深刻變革定格在學者的書架:
糧食總產連續5年穩定在1萬億斤以上。在資源環境約束加劇的情況下,今年產量超11000億斤,科技增糧貢獻率達85%,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實現農業穩定發展,到了必須依靠科技和提高勞動者素質的新階段。
1.28億。按2300元的扶貧新國標,扶貧對象增加1億人,達到1.28億人,占農村戶籍人口的比例約為13.4%。“不愁吃、不愁穿,保障義務教育、基本醫療和住房”成為新目標。消除絕對貧困,生存問題基本解決后,政府扶貧更關注困難人群的發展問題。
還有一個1.28億。據統計,有1.28億生活在城鎮的人沒有城鎮戶口,不能享受居民待遇。這個數字和城鎮化率超50%,共同勾勒了當今中國城鎮化的現狀。像候鳥一樣往返在城鄉之間的農民工,辛勞之余,仍然常常在心中唱起《九月九的酒》。
這樣一些聲音,將進一步堅定億萬農民建設美好家園的信心:
對于“三農”發展來說,2011是新政策新舉措密集出臺的年份。中央1號文件鎖定水利,力爭5到10年根本扭轉水利建設滯后的局面;中央首次召開水利會議,水利改革發展邁出新步伐。中央扶貧工作會議吹響扶貧開發新號角,向集中連片的貧困地區宣戰,扶貧標準提高90%以上,民生發展的陽光溫暖地處偏僻的人們。國務院召開牧區會議,首推草原生態補償政策,牧區又好又快發展進入新階段。
不能把農民趕上樓、任何人都無權剝奪進城農民的財產權利、大幅提高農民在土地增值中的收益、農村學校合并要謹慎……句句話說到農民的心坎上,直指農村現實矛盾。中央領導明確指出,不僅要給群眾眼前利益,更要謀農民長遠福利。
腳步匆匆。當前是工業化、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加速推進的關鍵時期,也是廣大農民物質利益和民主權利得到更多發展和保障的時期。展望新的一年,統籌城鄉發展,政策再加力,農民須努力。過上有尊嚴的幸福生活,既是城里人的追求,也應是農民的追求。(張毅)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