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海口汽車西站,大批旅客正在候車。記者李英挺攝
海口網1月18日消息??春節臨近,大紅燈籠紛紛掛起,喜慶的中國紅隨處可見。在人們歡歡喜喜準備回家過年的時候,也有不少人正在煩惱:為囊中羞澀而煩惱,為買不到車票而煩惱,沒有時間回家過年也煩惱,大齡單身要回家面對父母的催婚更是煩惱……許多人,尤其是在外打拼的年輕人,猶如過“年關”一般,面對種種煩惱左右為難。
現實的煩惱:囊中羞澀
小林是貴州人,在海口國貿一家公司上班,屬于人們常說的“白領”。可是,小林說“所謂白領,就是一個月工資除去房租、吃飯、交通、通訊就所剩無幾。真是‘白領’了!”小林向記者透露,他一個月工資也就兩千來塊,除去生活成本,幾乎存不下錢,還時常“經濟危機”。
不過,說起過年,小林坦言,確實很想回趟貴州老家,“畢竟春節是最重要的傳統節日,要和家里人一起過才有感覺!”
可說說容易,真要回去,卻處處捉襟見肘:怎么回去?小林說不想坐火車。“太折騰,又擁擠,好不容易回去一趟,沒必要搞得那么難受。”那坐飛機吧?可臨近過年,折扣都不低,往返兩張機票差不多就頂兩個月工資了,左右為難。
“再說,真的順利回到家,也有很多麻煩事在等著。”小林說,給家里辦年貨、給長輩晚輩封紅包、和朋友交際應酬……樣樣都得花錢,算起來還不是一筆小數目!小林無奈地感嘆:“過年,真難!”
忙碌的煩惱:無暇回家
玲,今年29歲,在酒店行業工作4年,靠自己打拼已成為一家知名酒店的區域銷售總監,算得上年輕有為、事業有成了,每月收入也不菲。只是逢年過節,玲同樣有許多難言的煩惱。
玲是家里的獨生女,母親已經退休,生活清閑但感覺空虛,期盼她能常回去看看。可是,她平時的工作就很忙,出差成為家常便飯,逢年過節更是如此。“沒辦法,這個行業就是這樣。”她無奈地說,在酒店工作的幾年,過年都沒有放過假,只有前年,單位組織培訓,讓她回到“離家比較近的地方”,得以與父母匆匆見了一面。
“當時心里很不是滋味,覺得自己挺對不住父母的。”玲說,她從小就是乖乖女,讓父母很省心,可是現在,一想到逢年過節無法回家看望父母,就會深深地自責和內疚。
單身的煩惱:父母催婚
阿雅是海南女孩,現在深圳工作。臨近春節,也正在為回家過年的事兒犯愁。
原因很簡單。阿雅生于1980年,說是80后,也快32歲了,可目前仍是單身,一想起過年回家要面對親戚朋友,尤其是父母焦急的催促,阿雅就感覺壓力好大。
“工作忙,都沒感覺怎么這么快就到這個年紀了。”她說,“其實現在三十多歲單身也很常見,可是父母很著急,常常催促。我知道他們都是為了我好,可是,這真的讓我很有壓力。”
阿雅的父母都是觀念傳統的人,他們認為“女人的最終歸宿終究是家庭”,希望女兒能嫁到可靠的人家,相夫教子。
“他們總覺得,女孩在外漂泊不適合,想讓我早點回海南。”阿雅說,她對自己父母的想法表示理解,但要讓她放棄外地的工作,并按照父母的意思盡快結婚生子,那并不是件簡單的事情。畢竟,年輕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打算,也有自己的難處。
調整心態輕松面對
其實,自古以來中國就有“年關”的說法,春節洋溢著濃濃年味的同時,也總有一些人在發愁。有學者認為,這是一種很正常的社會現象。
隨著社會經濟的加速發展,生活節奏不斷加快,觀念革新不斷帶來沖擊。許多年輕人從步入社會開始工作的第一天起,就背負著沉重的心理和經濟壓力,生活的煩惱越來越多,進而產生焦慮。
“年輕人的壓力主要來源于兩個方面:一是現代家庭和社會對年輕人的期望值過高;二是一些年輕人對生活過于理想化。”海南省委黨校教授唐鎮樂認為,不少在外工作的年輕人,都曾是舉全家之力捧出來的讀書人,背負著一家人的期待和希望,而現實的生存環境,不僅競爭激烈,而且低收入、高消費已成普遍現象,“蟻族”“月光族”“房奴”等詞匯已不再新鮮。“面對現實,社會和家庭應給予年輕人更多寬容和理解,而年輕人自身,更應該正視現狀,坦然面對,不盲目攀比,以健康積極的心態處理工作、生活和人際關系。”
至于家庭、婚姻等方面的問題,唐鎮樂認為,主要原因應是源于觀念上的沖突。他建議,年輕人和父母一代應該加強溝通,互相尊重和理解。
“春天孕育著希望,過年應該是一件輕松、快樂的事情,作為年輕人,沒必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唐鎮樂善意地提醒。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