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運的旅程到底有多擁擠?春運的運輸任務完成有多艱巨?如果不親身實地體驗和感受,任何形象生動的詞匯都是浮云,都顯蒼白。
本月19日,記者登上了重慶北—上海南的K73次旅客列車,體驗在超員40%的硬座車廂里的各項乘務工作。在擁擠的客流中穿梭服務,就猶如在立錐之地上跳舞一樣的困難。
清點記錄旅客到站地點,防止坐過站
K73次列車雖然是在春節(jié)前從重慶發(fā)往上海,但客流依然旺盛。19日早上7點40分左右始發(fā)時,列車裝載了1400余人,超員40%左右。絕大部分是錯開春運出行高峰、已在家團年后開始返回打工地的務工人員和創(chuàng)業(yè)者。
開車20多分鐘后,記者隨重慶客運段上海車隊副書記唐雅琴、列車長馬鵬飛一起,準備走進第11號硬座車廂。
“對不起,請您讓我一下。”車廂的連接處放滿了行李,行李上坐著購買了無座票的旅客。見到有人需要通過,旅客吃力地站起身,在大包小包行李的限制下,只能是微微后仰,給記者和乘務人員讓出一絲縫隙,要想通過只能靠擠。
“列車開動后首先要做的工作,就是調查了解旅客的到站地點,及時提醒旅客,避免旅客坐過站。”
在乘務人員的帶領下,記者和他們一起巡視車廂,并積極做好旅客到站的登記工作。穿過車廂的接頭處,來到車廂的中部,就沒有剛才那樣擁擠了。但每前進一步,還是需要先選擇好車廂過道的空隙,然后側身通過。
經(jīng)過半個小時的統(tǒng)計,把150多名旅客的去向收集在了一起。其中一部分到江西上饒,大部分前往江蘇和上海。
車廂內送開水,防止開水燙傷旅客
10點左右,記者在馬鵬飛的協(xié)助下又來到這節(jié)硬座車廂里送開水。一只灌了2/3容量的開水壺,外加一個小鐵桶,就是列車員送水工作的全部用具。開水壺不灌滿,主要是避免在送水過程中燙傷旅客。
“旅客們,現(xiàn)在開始送開水,請有需要的旅客準備好自己的茶杯。”經(jīng)過簡單的培訓,記者正式“上崗”。
鐵桶和開水壺雖然不沉,體積也不大,但在超員列車里操作,卻太不方便了。一位旅客將他的茶杯遞了過來,接過茶杯,記者才發(fā)現(xiàn),地板上沒有地方放置鐵桶了,“對不起,請您讓我一下。”記者示意坐在行李上的一位無座票旅客稍微收收腿、暫時委屈一下。
放下鐵桶,手持開水壺拿低些,置于鐵桶上方,穩(wěn)穩(wěn)地向杯中倒出開水……前行的列車不時地晃動,“可千萬別濺了出來。”記者心里默默地祈禱,還好,記者為旅客送的第一杯開水,穩(wěn)穩(wěn)地送到旅客手中。
記者不停地在車輛里詢問,送到第6位旅客時,感覺額頭、后背已經(jīng)滲出了汗水。“謝謝你,小伙子!”一位旅客主動致謝,頓時,記者心里有種說不出的滿足和高興。
大約送到車廂一半旅客時,壺里沒水了。又只好擠到車廂連接處的開水電磁爐旁,灌了2/3滾燙的開水,轉身繼續(xù)為旅客送水……
收集車廂內垃圾,引導旅客愛護車內清潔
到達酉陽火車站后,記者和唐雅琴下車,緊接著又登上了上海南—重慶北的K74次旅客列車。讓人意外的是,這趟節(jié)前由上海開來的抵渝列車,并不是十分的擁擠,超員率也控制在40%左右。經(jīng)過接近20個小時的旅行,風塵仆仆的重慶和四川籍的農(nóng)民工,就要到達目的地了,車上的生活垃圾也產(chǎn)生了不少。
在該趟列車長文藝的協(xié)助下,記者拿著一個特大號的黑色垃圾回收袋,走進11號硬座車廂開始回收產(chǎn)生的各種生活垃圾。“旅客朋友,請你們把各種不需要的廢物和垃圾放入塑料袋內。”記者對旅客這樣一說,大家都很自覺地把裝著瓜皮紙屑的餐盤遞給了記者。接過餐盤,趕緊把各種垃圾倒進塑料垃圾袋中,不一會兒,原本空空的垃圾袋已經(jīng)比較沉了。
提著笨重的垃圾袋在擁擠的車廂里穿行,難度比送開水還要大。人過得去,垃圾袋還得跟著走,有時就需要把笨重的袋子提起來,以越過坐在走廊上的旅客。
一節(jié)車廂下來,記者收集到了足足有一米多高的垃圾,按照乘務員的標準作業(yè)程序,又將袋口封好,然后放置在洗手間,等待著列車到達后統(tǒng)一回收。
“又是一身汗!”記者感嘆,當好超員列車乘務員,不但要拼體力,還得有“技術”,在這極其有限的空間里,既要做好本職工作,還得確保旅客安全,真不容易!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wǎng)”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wǎng)所有。未經(jīng)本網(wǎng)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wǎng)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wǎng)絡內容從業(yè)人員違法違規(guī)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