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日上午,瓊山區舊州鎮黃群村村民黃會文喜貼春聯。 通訊員 龍泉 攝
海口網消息1月22日?(記者黃敏 通訊員龍泉) 21日,瓊山區舊州鎮黃群村沐浴在和煦的陽光下。村民黃進看著四頭又黑又亮的和牛,心里美滋滋地盤算,多虧有了市領導的幫扶,大伙才能過上幸福的生活。
造血型幫扶
16間雞舍讓收入翻番
這里原來是全市最貧窮的村莊之一,翻看以前的舊照片,村里滿是亂石和雜草,院落破敗,道路泥濘,村民人均純收入只有1300多元。
但是,一切都從2008年起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那年的8月,村子被定為市領導結對幫扶村莊之一,幫扶聯系人就是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陳辭。在陳辭的關心支持下,市、區有關部門和企業在黃群村投入100多萬元,采取“公司+農戶”的模式,建起了文昌雞標準化生態養殖小區。
記者在養殖小區里看到,長96米、寬9米的雞舍整潔、干凈,一排雞舍分為4間,分別編號,每間有2500只雞。“我們剛開始都怕養不了、賣不掉。”村長黃會明說,村民以前都是家里養個十幾只過年吃,一下養幾千只,難免有些擔心,但是看到公司出雞苗、包銷售,經理、技術人員都長駐在村里,13戶大膽的村民“嘗了鮮”,報名建了16間雞舍。
“每出欄一只雞,村民可以得到1塊錢,飼養70天就可以出欄一批,收入高的,一個月有1800多塊呢。”黃會明掰著手指開心地說道。“什么都有公司,我們農民沒有后顧之憂。”村民黃起才說。養殖小區一年可以出欄16.8萬多只雞,村民人均純收入已達4800多元。
“生產”幸福
幫扶要幫到點上
在黃群村文化室不遠處就是村民黃進的家。“陳書記每次來我都看著呢,在以前,就是爛泥路也只有百來米長。我回來10年,這里發生的變化可大了,我帶你走走看。”黃進開心地帶著記者走在村道上,如今,3.5米寬的環村路一鋪就是1.3公里,還有一個標準化的排球場。“附近幾個村子每年大年初一都要打排球比賽。”黃進說。
最初沒有報名參加養雞的黃進雖然少了一項收入,但是腦子活絡的他,居然學起了養殖小區“公司+農戶”的運作模式,開辟了20多畝的林地養起了價格較高的和牛,并且成立了養殖合作社,“和牛養4-5個月就可以賣2、3千塊錢,而本地的小黃牛養一年才能賣這個價錢。”黃進給記者作了一個比較。他的合作社還帶動了4戶農戶一起養和牛。黃進給記者算了一筆賬,養一頭和牛需要2到3年,可賣8萬到10萬,投入成本是3-4萬,這樣農民還可以賺一半的錢,非常劃算。
“欠發達地區的核心是發展。”令人可喜的是,領導掛點幫扶的制度還將延續,黃群村“生產”幸福生活的模式,還將復制到越來越多的村莊。
?
相關鏈接:
海口市農業局開展春節幫扶慰問活動
海口今起推行就業失業登記制度 憑證可享幫扶政策
海口市國土資源局促進結對幫扶工作深入發展
海南:低收入群體走出生活困境仍需多渠道幫扶
?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