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職者尋找適合自己的工作。 記者 高科 攝
招聘者玩“潛伏”,看同行開啥條件
開出的條件總被求職者挑剔,招不到人,黃賢軍急得雙腳跳,還是沒辦法。想來想去,他決定來一次“潛伏”———裝作求職者到招聘會上打探打探,看看同行們都有啥妙招。
為招聘急得失眠
昨天上午10點多,重慶晨報記者在江北的一場招聘會上遇到黃賢軍時,他正緊盯著一份招聘廣告,一邊念念有詞,一邊在本子上麻利地記錄著。這個時候,他已經在場子里轉悠了一個多小時了。
一大早,黃賢軍就拿著“裝備”從公司出發了。他所就職的機械公司位于渝北兩路,由于公司規模不大,一直沒有專設人力資源部,招聘這些事,一直由辦公室人員兼任著。往年負責招聘的工作人員去年離職了,黃賢軍從老板那里接了任務。
原以為招聘不是件難事,可真正做下來,黃賢軍愁得幾乎每天失眠。“文員這個崗位,很快就招到了,可車工等,至今只招到一個人。”黃賢軍說,他搞不清楚,求職者到底想要些什么。很多求職者,只簡單問了問工資,轉身掉頭就走。
記了滿滿兩大頁
記了兩頁紙,黃賢軍的手有些酸。“我看了看,條件幾乎差不多,工資最多也就是一兩百元/月的差距。”
他找到一個招聘展臺前,剛坐下,對方就熱情地招呼,“看哈嘛,想找啥子工作?”“你們上面那個工人,啥條件嘛?”一番交流后,面對招聘方一再要求他填寫一份登記表的邀請,黃賢軍擺手離開了。
一個小時左右,黃賢軍談了3家公司。“我看他們也招得不咋樣。”不過,黃賢軍還是總結了一些經驗。“包一頓午飯,提供房子,加班工資……”黃賢軍說,他要回去和老板聊聊,在公司的能力范圍內,再想一些吸引人的招。(記者林祺)
福利待遇明細化是外企攬才法寶
來渝落戶的外資企業越來越多。昨天,在江北智成人才市場的“工業電子制造業專場”招聘會上,前來招聘的外企數量與往年同期相比有所增加,吸引眾多求職者目光的不是月薪有多高,而是海報上一目了然的福利。如員工每年享受2—4個月工資的半年獎和年終獎(1500—4000元);每年13個月工資,年終獎1.5—2個月基本工資、住房補貼250元等。
女性技工日趨增多
320多家企業,拋出了約6000個崗位,一線操作工人、技工和中層管理人才占了絕大多數,所以偌大的人才市場內接踵擦肩。
但并不是沒有女性從事和向往技工這一行業,就像擁有3年焊工經驗的李蕓虹,一年多前辭職在家生產和撫養小孩,如今“復出”,也沒有打算“轉型”,決定仍干老本行。今年32歲的李蕓虹在人才市場里仔細地找尋心儀的企業,看到“焊工”二字就會湊上前去咨詢一番。“有的不招女焊工,有的我又覺得待遇不太好。”李蕓虹暫時沒有找到滿意的單位。
智成人才市場相關負責人萬先生說,制造業的技術工人行業,男性是生力軍,女性一直徘徊在“邊緣”,“但隨著這一行越來越受重視,待遇也越來越好,也有女性加入,以前的男女技工比例是8:2,現在就是7:3了。”
外企用福利吸引求職者
重慶晨報記者在現場發現,外資企業還真不少,來自美國、新加坡、法國等,海報上印出的福利待遇大都很細化———基本工資、交通補貼、績效工資、崗位津貼、全勤獎、輪班津貼、六險一金等一目了然。
外資企業本來就頗受求職者關注和向往,加上福利眾多,便吸引了很多人駐足咨詢。一家中美合資的電氣系統公司要招聘基層員工若干名,學歷要求中專以上即可,工作環境還有空調,提供免費工作餐,有節日福利和帶薪假期等。(記者朱陽夏)
為了孩子
拒絕高薪不去沿海
在璧山工業園區,節后返崗的張亮已經在傳鯨科技有限公司上班三天了。“在外面漂泊了七八年,從18歲起,我就一直在長三角的電子信息行業打工,從生產一線工人一直干到了組長,工資也從一兩千元漲到了5000元。”他說。
從去年下半年起,張亮就從電子信息產業發達的蘇州回到了璧山,在這家公司干上了工程科科長,算上加班費的話,一個月有3000多元收入。“春節前,有幾個兄弟伙都在打電話給我,約我一起去沿海打工,都被我拒絕了。”讓張亮放棄高薪,不愿再出遠門打工的原因,最大的因素就是孩子。
27歲的他,已經有了一個3歲大的兒子。張亮說,以前一直在蘇州打工,每年只能見到孩子一兩次。每次春節回重慶,坐火車就要兩天,而且只能買到站票。“回家一趟累還不說,感覺孩子都快認不出我了,心里特別不是味兒。”
和張亮有相同感受的農民工還不少。“在外面掙錢雖然比較多,但花銷也大,基本上一年到頭掙的錢都花在路上了。”榮昌人小李,今年也沒有去廣東打工,而是留在了南坪騎龍火鍋當服務員,“在廣東當服務員掙2000多元,這邊也能掙1500元,扣除路費,其實差不多。”(記者曹嘉智)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