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海南英利為代表的新能源工業開始在海口崛起。
?
開欄的話:經過“十一五”時期打下的堅實基礎,海口市“十二五”開局之年在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中取得穩中求快的效果。靠的是什么?其中的發展思路、決策值得我們深思、總結。在海口市“兩會”即將召開之際,海口晚報和海口網特別推出一組系列報道,旨在盤點海口在各領域取得的成就,展望未來的發展前景。敬請予以關注。
海口網2月10日消息(記者 黎光)作為全國最年輕的省會,海口經濟總量不大。按照科學發展觀的指引,海口市根據島嶼經濟的特色,并不是純粹去追求GDP的增長,而是講科學發展,講發展質量。
省委常委、市委書記陳辭指出:我們的發展就是要讓全體市民有幸福感———這,正是海口追求的科學發展。經過歷屆市委市政府和全體市民的努力,特別是5年來的艱苦奮斗,海口已經信心十足地走在平穩快速前進的軌道上,踏著國際旅游島建設的步伐,向“宜居、宜業、宜學、宜游”最精最美省會城市的目標邁進。
5年來,我市牢牢把握發展第一要務,積極推進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經濟實力邁上新臺階。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5%,實現翻番;財政總收入年均增長21.9%,增長1.7倍;固定資產投資年均增長22.8%,增長1.6倍。
拉長短板 夯實基礎待起飛
回過頭來看兩年前,國際旅游島政策剛剛宣布,房地產再演高潮;隨后國家實行限購調控,房地產熱急劇降溫,再一次顯露出它的脆弱性。
但這一次,海口早有準備,通過及時調整發展理念,轉變生產方式,海口三次產業比重已調整為6.8∶25.0∶68.2,形成比較合理的產業結構,海口在逆勢中上揚。
此前,海口人經歷過上世紀九十年代初的房地產高潮,創下過年產值遞增40%以上的奇跡。隨著宏觀調控的實施,泡沫立馬被戳破。
沒辦法,一塊板再長,水桶也只能蓄水到短板處。這個水桶就是我們的實體經濟,我們只能加高每一塊板,尤其是拉長短板,才能蓄滿水。
要發展,需要堅實的基礎。為此,海口人臥薪嘗膽,奮發圖強,把欠賬太多的短板拉高變長。
過去的5年,整個海口就是一個打基礎、修跑道,準備起飛的“工地”。
全省最大的立交橋———龍昆南立交橋施工已進入尾聲,今年3月就要建成通車。屆時,從海口龍昆南路到機場只有10分鐘的車程。
這些年,海口在基礎設施上的投入力度不斷加大。東環高鐵海口東站,原計劃只需支持中鐵在這里修個車站就行了。
5年來,城市建成區面積增長38.3%,擴大到134.8平方公里。城鎮化率達到74.2%。“六縱一橫”的對外交通公路體系和“八縱六橫”的市區主干道網基本形成。棚戶區改造與新區開發成效明顯,環境綜合整治常態化、長效化。
要發展,還得靠實體經濟。這幾年,我市一直在規劃產業發展布局。海口創新園區管理體制機制,實施以海口綜合保稅區、海口國家高新區為主的“兩區八園”管理體制。以高新技術為導向,讓新型工業唱主角;工業向園區集中,園區按產業聚集。按照這個思路,海口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產業布局日趨合理。
海口新型工業的發展,帶動了現代服務業、生產性服務業的發展,改變了以前傳統服務業為主的產業格局。以商務會展、文化創意、現代物流、體育休閑等為主導的現代服務業,成為海口經濟增長的新亮點。
?
?
發展加速 開局之年顯成效
要摘掉“欠發達”的帽子,海口不僅要發展,還要科學地發展。帶著這樣的理念,海口走進了“十二五”。站在過去五年修好的跑道上,“十二五”甫一開局,海口經濟社會就實現了跨越增長。
初步核算,海口全年實現地區生產總值712.75億元,增長12.3%;財政總收入188.82億元、增長15.3%,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404.6億元,增長26.2%……這些2011年的經濟數字看起來枯燥,但它們卻代表著海口的發展活力已經被激發。
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項目這個有效載體。過去的幾年,市委、市政府始終把項目建設作為海口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推動力,僅在2011年,全市就有25個省重點項目和55個市重點項目在同時推進,當年實現33個項目竣工,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
“十二五“伊始,海口還全面啟動了十大攻堅戰,南渡江流域30萬畝土地整治、南渡江引水工程、南渡江左岸堤防工程、現代農業示范區等重大項目還被列入國家和省“十二五”規劃。
實體經濟是一個地區發展的根基。2011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實體經濟的發展,出臺了一系列重點產業扶持措施,其中加快工業發展的若干規定以及鼓勵航空、會展、金融和資本市場、總部經濟、文化產業、航運發展等優惠政策,為企業抵御危機,以及自身的成長壯大發揮了突出作用。
一系列重大項目的開工,一系列產業發展措施的出臺,將進一步鞏固海口作為國際旅游島中心城市和環北部灣中心城市的地位,提高城市化水平,構建具有海口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最終帶來的效果是有效地促進了我市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產業結構的調整升級,增強了可持續發展的后勁。
市委副書記、市長冀文林表示,2011年取得的這些成績來之不易,是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2012年,我們要進一步解放思想,振奮精神,搶抓歷史機遇,奮力推進國際旅游島中心城市建設,讓海口人民實實在在享受到海口發展的成果。
幸福出發 大手筆惠及民生事
用情用心用力改善民生,著力解決群眾關注的問題,讓市民更多地共享改革發展成果———這是海口市委、市政府發展經濟的最終目標。
2011年,我市新增財力70%投向民生領域。
百姓最關心的事就是政府最關注的事。2011年,我市大手筆投向交通設施建設,破解交通難題。
今年春節,規劃了近20年的僑中路開通,至此,投資11億元的“五路四橋”工程全面投入使用,有效緩解國貿、海秀、龍昆南等路段交通壓力。今年,我市再接再厲,計劃再打通10條斷頭路。
市白沙門、長流起步區公交首末站功能性投入使用,建成公交候車亭99座,優化調整公交線路13條,投放節能環保及新能源公交車230輛,新增出租車300輛,更新出租車516輛,全市小學生實現免費乘坐公交車。
五年來,海口教育事業不斷進步,新改擴建學校21所,完成了105個布局調整項目和375個危房改造項目,新增義務教育和高中學位3萬個,基礎教育均衡發展,職業教育“三段式”模式得到國家的肯定和推廣。
特別是在2011年,幼兒教育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視,全面啟動8所標準化公辦幼兒園建設,中小學校安工程三年計劃項目也在這一年全部開工。
看病難、看病貴曾經是老百姓的一塊心病,也是市委、市政府在過去幾年著力破解的問題。這幾年,海口的醫療衛生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市人民醫院綜合樓、旅游醫療服務保障中心等投入使用,形成了“鎮有衛生院、村有衛生室、社區有服務站”的基層衛生服務網絡,極大地改善了醫療衛生條件。
試點城鎮居民養老保險是我市這幾年社保工作的突出亮點,企業人均養老金也提高到1410元。
“倉稟實而知禮節。”2010年底,冀文林市長剛到海口工作時,就常用這句話來形容水到渠成的因果。2011年,在經濟增長的基礎上,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程度明顯提高,海口喜獲“全國文明城市”提名資格。
一個經濟發展、人民生活幸福的“四宜”之城正逐步實現。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