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當地官員聲稱,一些農場勞工喝了這種偷制和非法販賣的烈酒后病倒,奧里薩邦最高行政長官已下令調查。經檢查發現,釀成這次慘劇的假酒中摻入了含有治療咳嗽的糖漿,并加入了工業酒精,目前釀制假酒所用的止咳藥產自兩家制藥公司已被查封,警方也已逮捕8名制造和販賣假酒的嫌疑犯。
假酒中毒屢次發生
在此之前,印度已發生過多次假酒中毒案件。就在此次奧里薩邦中毒事件之前幾個月,2011年12月14日,印度西孟加拉邦也爆發了一次大規模假酒中毒事件,共計300多人出現中毒反應,約170多人送往醫院后因為中毒較深,出現呼吸衰竭而身亡。西孟加拉邦警方事后逮捕了10名涉嫌向村民們供應假酒的商販,當地村民也因憤怒搗毀了一家假酒窩點。后當地政府宣布賠償每位死者20萬盧比。
2009年,古吉拉特邦發生的一起假酒案導致了136人死亡,而早在1992年奧里薩邦發生的一次假酒中毒案,造成了超過200人死亡,是印度史上最慘重的假酒中毒案之一。此次的奧里薩假酒案中,政府聲稱是由于摻入止咳藥導致,調查人員已經在假酒的非法制造點發現了大批止咳糖漿藥瓶,同時還發現摻有大量的工業酒精,而上次的西孟加拉邦也是因加入了工業酒精導致中毒。每天因酒精飲品中摻入有害物質導致中毒、甚至死亡的案件在印度全境時有發生,但中毒者多為下層人民、貧苦勞工、小販等,所以并不是每起都能引起政府及各界的關注。
在各種假酒案中,致命的物質是甲醇。甲醇可被用作甜味劑,但也有稀釋和防止凍結的工業用途。甲醇對人體毒性很強,吸入10毫升甲醇可致盲,30毫升就可致命。假酒中另一種常見的可導致中毒的物質是硝酸氨,硝酸氨也是因為有助提高酒的口感而被使用。
不過,釀酒時要確保蒸餾過程安全,溫度的掌控至關重要。一旦溫度超過安全標準,就會產生甲醇。假酒往往在不具備政府許可的小作坊制造,出現此類問題不可避免。
此外,有時非法釀酒商為了增加酒精濃度或口感,讓假酒能夠更加濃烈,還會加入一些草藥或化學物,可能會與其他化學物發生反應,從而導致不良后果。
貧窮引發的造假怪圈
明知假酒致命,為何買賣屢禁不止?除卻食品安全問題,這其中深層次的原因還在于制度本身的缺陷和社會習俗的引導。
在印度,飲酒被視為非常惡劣的行為,因此政府采取措施,對酒精飲料課以重稅,同時嚴格控制酒類飲料經營許可證的發放。很多飯館并不供應酒精類飲料,因為沒有政府頒發的許可證,不能販賣酒類。即使在可以經營酒類的飯館,如果客人選擇喝一杯酒精類飲料,還需要額外支付20%的稅。加上正規酒的生產和銷售由政府壟斷,只有獲得政府許可的生產商才能造酒。而這些人絕大多數是地方高官的親朋好友,因此酒精飲料價格高昂,不平衡的供需關系使非法釀廉價酒的歪風猖獗,且屢禁不止。
以印度產的洋酒為例,合法的印度產洋酒由糖蜜(印度制糖業一種副產品)釀造而成,但由于政府征收重稅,這種酒的價格高到只有兩成印度民眾可負擔得起。例如,一支700毫升的威士忌或朗姆酒售價可高達400盧比。相比之下,那些由地下作坊主要采用蔗糖、摻入甲醇等非法釀造的假酒,價格往往不到正規酒的十分之一,通常一個塑料袋或一個玻璃瓶裝的假酒25至30盧比就可以買得到。如此低廉的價格很受底層人民的歡迎。在西孟加拉邦發生的假酒案的中毒者就大多是建筑工人、人力車夫、小商販,他們當時就是以10盧比一杯的價格購得假酒。
假酒的銷售往往是隱秘的,主要靠民眾之間的口耳相傳。印度假酒的銷售對象大多是收入不高的貧苦人群。想喝酒,又喝不起正規酒店出售的酒,他們并不介意去假酒商販那里買一杯廉價酒精飲料過癮,這樣假酒販子們的生意自然就好起來。加之許多地方警察等執法部門會收取假酒販子的賄賂,對違法銷售假酒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法律滯后非唯一原因
印度食品安全標準局正在制定關于酒精飲品的質量標準。該局官員表示,如果新標準能順利通過審批,從7月1日起將在印度全國正式頒布實施。
然而,因酒精中毒而死亡的事件,并非食品安全不過關的唯一案例。在印度全境,食物中毒死亡的事件時有發生。根據印度醫療研究委員會進行的一項抽樣調查顯示:印度約有51%的抽查食品受到農藥污染,其中20%的食品有害殘留物含量嚴重超標。頻現報端的食品安全事件將矛頭指向食品安全立法的缺位。2006年,印度政府首次頒布《食品安全與標準法》,解決該國食品安全監管中存在的突出矛盾。印度先后頒布有14部涉及食品安全的法規。這些法規包括農業部的《牛奶與奶制品管理條例》、《肉制品條例》、健康與家庭福利部的《防止食品摻假法》、商業部的《出口質量控制與檢查法》等。但多數規定都是非強制性的,不具備法律效力,因此難以落到實處。就拿酒精飲品來說,面對假酒橫行,印度卻沒有一個可以有的放矢的酒精安全標準,這一大漏洞給無數假酒制造商獲取暴利提供了捷徑。
此外,民眾的意識需要引導。雖然法律制度的缺失是目前食品安全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但民眾缺乏法律意識,也讓政府的引導處于一個尷尬的地位。面對不合理的法律制度,無法指望底層民眾可以放棄廉價消費,去承擔無法承受的高額消費。這才是印度政府真正要解決的首要問題。如果酒精飲料不能放開經營,政府依舊壟斷生產和銷售,恐怕這次的假酒中毒事件將不會是最后一起。(本報記者杜涵)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