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2月16日消息(記者 李晶晶)孩子是國家的希望,教育是塑造希望之手。每年的兩會,圍繞教育問題提出的各項建議、提案總是占據著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在今年海口市兩會上,關于促進我市教育均衡發展、優化發展的建議提案就有20多條。而面對如何縮小城鄉教育差距,農村學校的孩子們以及老師、家長,都有很多話要說。
話題1
農村學校為何留不住教師
“師資力量薄弱應該是農村學校最重的硬傷。”靈山鎮中心小學校長陳繼俊說,近兩年來,中心學校在硬件建設和師資力量上都投入了大力氣改善,但村里的學校就很難做到了,靈山鎮下屬的21所學校普遍存在教學設備不完善,教師業務能力薄弱的情況,50%以上的教師都在40歲以上,年齡結構也限制了這些老師的發展。而長流中心小學及下屬的6所村小沒有長期固定的教師隊伍,基本上是7所學校共享有限的教師資源。而秀英區只有三分之一左右的教師是全日制師范畢業生,其余大部分是轉正的民辦教師和代課的中學老師。
聲音碰撞
林杰委員:教育均衡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義
海口市秀英區長流鎮中心小學校長、林杰委員此次共提交了3份教育方面的提案,其中《關于科學配置教育資源,促進教育均衡發展的建議》引人矚目。他表示,海口目前的城鄉教育資源還是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農村學校各項待遇留不住優秀老師,使得農村學生難以受到良好教育。林杰委員呼吁,改善農村教師待遇,政策鼓勵優秀教師支援農村教育,留住鄉村教育的希望。
林杰委員說,這只是農村教育資源匱乏和受教育權力延后的一個表現,農村學校主要的問題在于師資力量的薄弱和硬件設施的滯后。他表示,應該說歷屆市委、市政府都有教育均衡發展的思想和理念,也加大了教育資源配置向薄弱學校傾斜的力度。但是,還是遠遠不夠。義務教育發展不均衡的問題,主要是校際之間資源配置不均衡的問題。教育均衡發展不是“削峰填谷”搞平均主義,要繼續鼓勵名校發揮自身優勢把學校辦出水平,辦出特色,并充分發揮名校在推進教育均衡發展中的作用,逐步縮小薄弱學校和名校之間的差距,實現城鄉辦學條件均等化。
李楚英代表:農村教師隊伍需補充新鮮血液
秀英區代表團代表李楚英表示,建設一支結構合理、數量足夠、素質較高、扎根農村的教師隊伍是發展和提高農村教育的關鍵。在大部分的農村小學里,由于專業教師的缺乏,教非所學、學非所教的現象在不同程度上存在。這種狀況不僅不符合素質教育和基礎教育改革的要求,同時也制約了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學效果不能令人滿意。因此,建議通過解決教師編制問題,對口選調骨干教師和公開招聘優秀大學生到教師隊伍中來,及時為農村教師隊伍補充新鮮的血液,確保城鄉教育的均衡發展。
中學老師:待遇低影響師資隊伍“血液循環”
農村學校為何總留不住骨干老師?市屬一重點中學的老師說,農村學校老師待遇低是影響師資隊伍“血液循環”的一大因素。待遇低,不能單純理解為工資低,更主要的是在農村工作、生活中遇到的困難多,且解決無望。這種情況越來越嚴重,新的不來,老的又不斷地離開,這就造成農村教師不僅數量不足,整體素質無法提高。
孩子是國家的希望,教育是塑造希望之手。每年的兩會,圍繞教育問題提出的各項建議、提案總是占據著不可忽視的重要部分。在今年海口市兩會上,關于促進我市教育均衡發展、優化發展的建議提案就有20多條。而面對如何縮小城鄉教育差距,農村學校的孩子們以及老師、家長,都有很多話要說。
話題2
希望農村孩子不要落伍
“我只希望孩子能在學校里獲得和城里學生一樣的知識和能力,不要還沒長大就落伍了。”宋先生的孩子在靈山中心小學讀二年級,他覺得城鄉學生最大的差別是視野的開闊度。他希望城鄉教育資源能均衡的普及,讓農村的孩子能更多地看到世界的變化,增加見識,學到新興的知識。
聲音碰撞
林銀燕委員:建設農村少年宮讓孩子也多才多藝
林銀燕委員表示,雖然也享受九年義務教育,但農村兒童課余時間卻不能像城市兒童一樣參加各種興趣班、提高班等提高綜合素質。得不到專業教師的文化藝術指導和培養,埋沒了許多農村孩子的文化藝術天份。農村文化要有長遠發展,還是要靠本土人士的參與。所以立項建設農村少年宮,作為農村兒童綜合素質教育基地。即使目前在每一個自然村實施存在實際困難,但在鎮級、行政村級實施農村少年宮建設還是可行的。
潘洪委員:建立城鄉教師定期交換制度
基礎教育不均衡主要表現為城鄉教育的差距,重點校與薄弱校的差距,固然有教育投入的差距,有校舍、設備、儀器、設施的差距,但更主要的是師資水平的差距,這影響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也造成了社會的矛盾。由于種種原因,薄弱學校、農村學校的教師在文化素養、知識結構、眼界見識、思維方式、教育理念和教育行為等方面與城市重點學校教師有很大差距。因此,建立基礎教育階段薄弱校和城鄉教師定期交換制度,已成為縮小教育差距、改變師資不平衡現狀的必要舉措。
部門回應:我市城鄉教育資源均衡發展試點已啟動
“促進城鄉義務教育階段資源均等化是海口教育‘十二五’規劃的重點項目,會在2015年全面完成。”海口市教育局副局長王涯燕表示,海口正按照區域化進程實施城鄉教育資源均衡發展的目標,目前,龍華區作為試點區已經開始啟動,預計今年底可以完成。瓊山、美蘭、秀英區也將陸續實施,已經制定了推進方案。市教育局將在財政投入給予支持,政策上給予傾斜,均衡調配上給予指導,現在正在圍繞具體硬件投入、資源配置等幫扶方式進行調研。龍華區今年將在學校辦學條件、教育隊伍建設、教育質量和辦學行為等方面進行逐步改善,推進布局調整。配齊國家課程方案規定的各科教師,實現學校之間教師學歷水平、高級職務教師比例無明顯差異;城鄉之間、校際之間優秀校長、教師定期交流;校長、教師能夠按照規定接受培訓,校本研修制度全面落實。建立和完善中小學教師補充機制,保質保量配齊教師,并向農村學校傾斜。
農村孩子的期盼——想要學好英語電腦
“我最想學校給我們修一個塑膠跑道”,“我想要把英語學好”,“要是能把教室的電風扇修好就好了,都壞了一學期了”……2月15日上午,記者來到靈山鎮中心小學時,六年級5班的同學正在上體育課,當問到孩子們最想要在學校學到什么,或者需要學校有什么變化時,大家紛紛說出自己的心愿。教體育的柯老師說,很多孩子喜歡跑步、跳遠之類的運動,但由于學校的操場是泥地,雨天就滿地坑洼泥濘,熱天又塵土飛揚的,不利于孩子們在校活動,“要是能像西海岸的慢行道一樣修成塑膠的就好了”。
六年級5班的李明趁著體育課時跑到了圖書館,她說自己最喜歡看歷史和文學方面的書,現在學校圖書館的書越來越多了,很多同學都能找到中意的課外讀物,能學到很多知識,“但我最想學好電腦和英語,要是可以多開些課就好了”,李明說,自己對電腦和英語特別感興趣,但練習的機會不多,老師的發音和電視里的不一樣,現在很多單詞和電腦操作都是跟在讀大學的姐姐學的。在校醫室,兩個一年級的學生爭相稱體重玩,校醫室蔡老師笑說,“我們這里醫務室的條件已經很好了,下面農村的學校很多都沒有醫務室,最多就在老師辦公室里放兩張創可貼。”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