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傾斜成就23位大佬
2001年,廣東完成國內生產總值10556億元,成為內地首個經濟總量超萬億元的省份。此時,距離1998年亞洲金融危機爆發僅兩年。
是年,廣東以GDP 9.5%的增長速度,比全國平均水平高出2.2個百分點,對全國GDP增長的貢獻率為10%,拉動全國GDP增長0.7個百分點。
在這1萬億GDP中,投資的拉動效應也甚為明顯。廣東省當年共完成固定資產投資3547.29億元,增長10.6%。相比之下,消費也穩中趨活,全年完成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4515.28億元,增長10.9%。受當時亞洲金融危機影響,在出口遇到較大阻力的背景下,廣東的投資和內需擴大有效地替補了出口的不足。
在廣東的帶領下,萬億GDP第一梯隊應運而生。2002年,江蘇和山東兩省GDP完成1萬億元的突破;兩年后,浙江GDP突破1萬億元。
江蘇、山東和浙江三大經濟強省的加盟,讓萬億GDP第一梯隊成員擴大到了4個,并將優勢一直保持到2011年。不過,“東快西慢”,皆與“東部先行”的戰略決策有關。
上世紀80年代初,為了盡快壯大國家經濟實力并為改革開放探索道路,在“兩個大局”的指引下,國家采取了“東部先行”的戰略決策,鼓勵東部沿海地區率先發展。
區域發展的東部傾斜,促進了中國經濟總體水平迅速提高,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國民經濟快速增長。伴隨東部的迅猛發展,不平衡、不協調問題也表現得越來越突出。東部地區與中西部地區的經濟發展差距不斷拉大。資料顯示,1978—2000年,東部GDP占全國的份額由44.1%上升到52.8%。與此同時,中部、西部、東北部的份額都有所減少。
隨著國內區域差距的不斷擴大,加快中西部地區發展的呼聲日益升高,協調發展逐漸成為決策者的主流思想。而政策的傾斜,凸顯了中央大力發展中西部的決心。
2000年起,我國實施了西部大開發戰略、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戰略、中部崛起戰略,針對具體區域、具體省份的政策指導規劃陸續出臺,使得東西部經濟實力的版圖在悄然發生變化。中西部GDP突破萬億的省份越來越多。
2005年開始,GDP“萬億俱樂部”迅速壯大。2005年的河南和河北,2007年的遼寧和四川,2008年的湖南和湖北,2009年的安徽,2010年的內蒙古、陜西和黑龍江。10個“非東部”省份,加上上海(2006年)、北京和福建(2008年),短短6年,迅速形成了蔚為壯觀的第二、第三梯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