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樂章——追隨你前行
這是一部震蕩了每一個中國人心靈的偉大交響。
追隨者如無邊的大海,連綿不絕。只要你有一顆善心,只要你愿意在別人需要的時候伸出一只手,甚至只要你有一個做好事愉悅自己的念頭,你都可以加入這場永不落幕的偉大演奏。
雷鋒,站在最前面,是我們快樂的領唱。
幾十年來,在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胡錦濤等中央領導的大力倡導下,學雷鋒活動始終與時代同行,生機勃勃,蔚為大觀。
雷鋒,一直在領跑著我們。
我們要問:雷鋒,今天該怎樣追隨你前行?
雷鋒曾經說過:高樓大廈都是一磚一石砌起來的,我們要做這一磚一石,要做這些零碎事。
在建設中國精神大廈的工程中,只要你愿意,都可以像雷鋒那樣做一塊磚、一片瓦,哪怕是一粒沙……
二戰時期英國一片墓地上,一位逝去兒子的母親在兒子的墓志銘上寫道:“全世界的黑暗都擋不住一根蠟燭的光明。”
危難關頭,即便是最卑微的人、最柔弱的人發出的一絲微弱燭光,都足以照亮一片天空。
面對被車輪輾傷的小悅悅,18個過路人無一施以援手。陳賢妹,一位矮小、枯瘦的拾荒老人,目不識丁。就是這樣一位老人停下腳步,伸出溫暖的雙手,感動了無數中國人的心靈……
在南京,汶川大地震后,一個名叫徐超的乞討老人,在捐出5元錢后,又找遍身上的零錢,到銀行兌換一張百元現鈔,放進募捐箱。105元微不足道,可對這個老人來說,那是他傾盡全力的一次“裸捐”。
也是在南京,一個叫陳光標的億萬富翁,把企業一半的利潤回饋社會,并宣布死后捐出全部財產。
一個乞丐和一個億萬富翁,以財富論,天壤之別,但在生命的舞臺上,在精神的天空下,他們可以唱出共同的主題。
真正的善無關身份、地位,也不能用付出金錢的多少來衡量。只要是源自靈魂深處的愛,哪怕是一個溫暖的眼神,一句關愛的話語,一個善意的微笑,就足以感動人心……
每個人,都可以是雷鋒。
我們再問:雷鋒,今天該怎樣追隨你前行?
我們可以做一輩子的雷鋒,可以做一年、一天,哪怕是一瞬間的雷鋒,就像那深圳人行天橋上那絕望中的一吻——
在那座人行天橋上,一個少年徘徊在生死邊緣。與他素不相識的年輕姑娘劉文秀,微笑著走了上去,給了那個絕望少年一個輕輕的吻。
剎那間,人間的溫暖傾瀉而出,沉眠的生命被喚醒了。
少年得救了……
這個吻,感動了整座城市。
石清華則是因一個蘋果感動,走進雷鋒合唱的行列——
一場意外的災難,讓石清華傾家蕩產,那一天,他帶著被毀容的妻兒流浪在北京街頭。
一個流浪兒蹲在石清華兒子的面前。“真可憐啊……”那個孩子喃喃自語,漆黑的小手,遞過一個紅彤彤的蘋果。
在石清華的心里,所有的絕望,都擋不住那個蘋果傳遞的希望——他重生了。
惡夢結束后,他創立了北京“光愛之家”,收留100多名流浪兒。辦學艱難時,他和孩子們天天只能吃白菜,他因此成為孩子們的“白菜爸爸”。
我們去探訪石清華時,頑皮的孩子像猴子般跳到他背上,大聲吼叫:爸--爸,爸--爸……
給孩子們一個溫暖的家,這是石清華選擇的一輩子堅守。找回了失去的世界,石清華和孩子們的生命因此有了飛揚的靈魂……
一輩子的堅守令人敬仰,一年的善舉、一瞬間的善行也同樣可貴,它們托起的是我們共同的幸福。
我們又問:雷鋒,今天該怎樣追隨你前行?
人,是自己內心的鏡子。一千個觀眾心里,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一千個人心中,有一千個雷鋒。當代人以各自的理解追隨著雷鋒,五彩斑斕。
王俊崗,河北青縣的“好人司機”。20多年來,開車在路上,只要遇到車禍,總不計后果、不要報酬、不圖感謝,挺身相救。
有武俠情結的王俊崗,救人時常有大俠般的感覺——一個人命懸一線,另一個人悄然而至,奮力解救。隨后悄然而去、不留名頭……
王俊崗喜歡這種感覺。每救一人,他都會心中竊喜,樂上幾天。
他問我們:你說我像不像雷鋒?!
一個普通人,給別人帶去快樂,他便有了無限的快樂。
一個普通人,給別人施過一捧甘泉,他便有了一生銘記的甜蜜。
一個普通人,給別人伸出過一次援助的手,他便有了心靈中一道燦爛的彩虹。
我們還要問:雷鋒,今天該怎樣追隨你前行?
廣州11歲的白血病女童劉碧心身后站著的是一群雷鋒。
小碧心急需巨額手術費,消息傳出,捐款者云集。小碧心的爸爸是一位發型師,他堅持通過幫人剪發,有尊嚴地接受捐助。
人們從四面八方趕來,在他的理發店前排起了長龍……
一場幫扶小碧心的“剪愛行動”,在網上蔓延開來,人們紛紛認購20元一張的“剪發卡”……
從北京到南京,美發機構自發加入了為小碧心義務剪發的行列……
雷鋒精神映照下的人間大愛,就這樣接力傳遞,讓人溫暖,給人力量。
一顆碧心,映照著千萬顆碧心。
19世紀英國社會學家斯賓賽說過:在所有人都有道德之前,沒有一個人能被稱為完全有道德;在所有人都幸福之前,沒有一個人能完全幸福。
我們也許很難像雷鋒那樣純粹地為他人而活著,但仍要記住,茫茫人海,有默默奉獻的溫馨,也有一呼百應的力量,只要相融相通,相扶相持,就能惠及他人,溫暖世界。
我們最后要問:雷鋒,今天該怎樣追隨你前行?
雷鋒,如果還活著,他不會希望我們都是他,我們也不可能都是他。他并不期盼所有人都跟他走同樣的路,不要求每個人都跟他做一樣的事,不要求每件事都和他做得一樣,但是,他希望我們每個人的胸中都存放著一顆愛心。
有這樣一位好人,把因善舉而得到的獎金留作自用,卻引起了爭議。有人說,他學雷鋒救人,就應該學雷鋒捐款。那么,我們該不該這樣去苛求,要別人盡善盡美?
2500多年前,孔子就批評過免費贖人的子貢,表揚了救人后接受饋贈的子路,因為“義”與“利”并非完全對立,結合得好,可以激勵更多的善行。
《呂氏春秋》記載了這個故事,評價曰:“孔子見之以細,觀化遠也。”
雷鋒精神不是刻板的教條,而是感動,是真誠,是溫暖。不擇人,不求全,“不以善小而不為”,從自身做起,從小事做起,從現在做起,這樣,雷鋒精神就不是孤島,而是每個人都可以徜徉其中的心靈花園。
“雷鋒!”
“到!”
每天晚上,遼寧撫順城北高爾山下的軍營里,“雷鋒班”點名,第一個點到的是雷鋒,全班齊聲應答。
年輕的聲音在山間回響,這是半個世紀的回聲。
1963年1月,雷鋒犧牲5個多月后,“雷鋒班”被命名。雷鋒班編制8人,實際只有7名戰士,戰士們永遠留一個位置給老班長雷鋒。雷鋒床鋪上已經泛黃的被子,每天都被疊成“豆腐塊”的模樣……
墻壁上是一條不變的橫幅:“老班長永遠和我們在一起”。
一別五十載,雷鋒從未離開我們。
永恒,不在于巍峨地凝固于歷史深處,而是如流淌的清泉,在每個時代都澆灌出生命的花朵。
雷鋒選定了最高的價值坐標,選定了奉獻他人的人生方向。斯人已逝,遺響猶存。人們仍然可以看到他的背影,觸摸到他的肩膀,他在前面領跑,我們追隨著他前行。
走進雷鋒紀念館,目光撫過墻上一幅幅照片,那仿佛是一個英雄的輝煌聚會,郭明義、叢飛、徐虎、文花枝、李素麗……他們簇擁在雷鋒身旁。
雷鋒精神,已成為流淌在中國人血脈中的基因,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雷鋒。
——這是一個大眾化的雷鋒。他可以是你,也可以是我,可以是每個人。有時,他叫“雷鋒車隊”、 “雷鋒超市”、“雷鋒銀行”……有時,他在攙扶盲人過馬路;有時,他在為窮孩子送去哪怕是幾塊錢的溫暖,可沒有人知道他的名字……
——這是一個時代化的雷鋒。在時代發展中,他在希望工程中,托起失學孩子求知的夢想;他在“母親水窖”活動里,燃起西部缺水母親的希望……或者,他叫“志愿者”、“義工”。公共場所,他服務在民眾身旁;廢墟里,他沖在救災一線;福利院里,他四處奔忙……
——這是一個個性化的雷鋒。他可能是瞬間的雷鋒,也可能是一輩子的雷鋒,他可能是一個人的雷鋒,也可能是一群人的雷鋒……
他們不是雷鋒,他們又都是雷鋒。
他們在不同方位,發出不同的光亮,或搖曳如燭,或熊熊如炬,卻能匯聚成太陽一樣的光芒,照耀世界,溫暖人心,照亮中國精神的天空;
他們在不同的聲部,在領唱者的召喚下,或如波濤洶涌,或如涓涓細流,發出自己的和聲,共同完成一部壯麗的生命交響,響徹中國精神的天空。
個子小小的雷鋒,站在時代的前列,引吭高歌,他的身后,合唱的隊伍,排山倒海。
這是半個世紀中國人的心靈共鳴。這是當代中國面向未來的暢想……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