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騎樓老街景象。(資料圖)
引言:海口騎樓建筑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綜合整治項目已列入海南國際旅游島重點建設項目及海口市“十二五”重點建設項目,計劃對總面積約121.3公頃的老街區進行“修舊如舊”的保護與綜合整治。海口騎樓文化研究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海口騎樓鐫刻著老一代海南人下南洋的奮斗歷史,騎樓文化更是寶貴的精神財富,如何在修復的同時重放光彩,還需集多方智慧,慎重對待。
騎樓整治嚴禁“穿衣帶帽” 需結合當地特點
廣東省文物保護專家委員會古建筑委員湯國華對歷史建筑的保護研究有著獨到的見解。他介紹說,廣州騎樓較為分散,在七八十年代被拆除了不少,而且采取“穿衣帶帽”的做法,將民國時期裝修的面飾、花紋清理掉,騎樓原貌受到較大破壞。而海口的騎樓比較集中,便于保護。“騎樓建設特點是一個開間連一個開間,就像一曲美妙的音樂,當中拆掉一棟或毀壞一棟,一首和諧的音樂就斷了。”
廣東省建筑設計研究院副總設計師江剛則表示,騎樓是歷史建筑,歷史建筑是體量最大、傳承時間最長的文化載體,也最容易遭受破壞。對歷史建筑的修復,要采取必要的技術手段和文化手段,要注重細節,需對文化基礎、技術手段以及依據進行認真的了解和研究,不能簡單地采取現代技術方法,要結合當地特點。
江剛對海口騎樓整治“修舊如舊”的概念也有自己的看法。“修舊如舊,并非一切照舊,可以進行適當的改造使用,在建筑架構不變動的前提下,利用原有的材料進行適當改動,對沒有保留價值的建筑,拆除后可按原來的材料重建,保持城市機理基本不變。”江剛說,騎樓的后續經營應根據城市的特點,選擇適合的商業,如果只把騎樓當做純粹的旅游區,沒有當地人生活消費的區域,生命力很難延續,文化根基也會發生改變。
他建議,一些商業不夠興旺的騎樓老街,可開發為高檔居住區,騎樓上面居住,下面是商鋪,高檔住戶進來,一定時候就會旺起來,而有本地人生活的地區,才會吸引旅游者的到來。
騎樓整治要以文化為基石 集多方之力
香港建筑師王寧光自從創作第一幅中山路上騎樓建筑的素描畫后,“騎樓情結”便一發不可收拾。他告訴記者,騎樓不是單純的建筑,她是有生命的,是一個文化載體,不能單純從建筑層次來研究它,也要從文化層次來剖析。他建議,騎樓整治后要有大廣場,大廣場是人流的積攢中心,也要挖掘每棟騎樓的歷史故事,通過作品、影視劇發揚出來,并進行外舊內新的處理,也就是外面要修舊如舊,而里面設施要現代化,才能留住游客和人氣。
梧州學院社科聯主席毛廷貴談及梧州騎樓發展經驗時說,梧州騎樓的發展得到了廣西區政府、梧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要把騎樓文化產業當做事業來做,在政府的主導下,充分挖掘當地的特色文化。梧州歷史文化研究會會長陳金源也說道,騎樓的開發改造離不開政府的支持和企業的參與,梧州騎樓開發前政府對騎樓街區進行功能分區,開發后的業態則按照分區進行調整,“騎樓古建筑很多設施都不能滿足現代生活的需要,較為落后,這是改造時需要考慮的因素”。
廈門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陳耕則表示,廈門的騎樓文化源自臺灣,海口的騎樓文化源自東南亞,一個城市沒有經濟實力,不攻自破,沒有文化,也不攻自破,所以文化是基石。湯國華說,如今,政府重視起來,廣州部分騎樓得到較好的保護,這與民間的力量分不開,尤其是網絡上保護騎樓的呼聲發揮了很大作用。騎樓整治一定要宣傳好,只有這樣,騎樓才能重放光彩。沒有經濟基礎做支撐,沒有政府保護政策去維持,再寶貴的文化也只能走向不可逆轉的衰亡。
亮點建議:
海口騎樓文化研究會副秘書長馬良:先開辟出一塊原生態騎樓,在保留其歷史基本樣貌的前提下,“高起點”進行現代化業態的轉變,引入“下南洋1930”、“闖海人1988”等主題文化會館,輔以極具海口文化特色的商鋪(黎錦、畫廊、工藝品等),利用多種手段展現海口近現代多姿多彩的歷史文化,關鍵在于“保護性開發”。
高級設計師、海南大學副教授譚曉東:組織專業技術隊伍到各地區搜集、考證騎樓,將資料整理編印成書,對重要的騎樓建立檔案,建立起全面反映海南騎樓基本面貌的檔案資料數據庫和完備的騎樓保護制度和體系,在全社會形成騎樓的保護環境,并建立一批騎樓保護工作的有效載體,如騎樓藝術資料館、騎樓藝術研究機構、在學校開設騎樓欣賞課程,吸引社會大眾的參與。
海南省政府原副秘書長郭紹明:海口騎樓曾經是交通便捷、商貿活動相當發達的城市中心區。保護騎樓不僅僅是保護騎樓的建筑形式,更重要的是盡量恢復騎樓當年曾經有過的生機,讓她在今天的現代化建設中繼續發揮獨特的作用,騎樓要有活力,必須增加騎樓的人氣,并借鑒國內外經驗,這樣可以少走彎路。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