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3月8日電 “今年7.5%的GDP增長目標,是不是應該理解為下限?”全國政協委員榮海談及中國今年的“低”經濟增長目標時,略帶疑惑地問。
這位來自陜西的企業家委員,對中國地方政府的某些“GDP沖動”憂心忡忡:有些地方“很輝煌,也很荒唐”,他若有所指。
中國將今年經濟增長目標降至7.5%。有外媒撰文,擔心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增長步伐放緩。但懂得中國“國情”的人已經讀出:7.5%是中國政府對經濟發展模式的一種“反省”,是向各地做出穩定增長、調整結構的“信號”。
事實上,當中國國務院總理溫家寶在政府工作報告中將GDP增速目標下調0.5個百分點時,中國31個省區市2012年GDP增長目標早已公布:高者14%,低者也至少8%。
“大部分(增長目標)都是兩位數”,全國政協委員、招商局原董事長秦曉擔心,中國政府高層放出的“穩增長、調結構”信號,傳導到地方上仍是“奮力爬高”,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真意難以實現。
因此,在今年全國兩會上,可以聽到越來越多這樣的聲音:只說“重話”不夠,還得有“重拳”,才能真正抑制住各地“GDP沖動”。
全國政協常委、區域經濟研究專家李國璋認為,“地方GDP應該設立增長上限”。他批評一些地方政府“把規劃指標撇在一邊”,已經成為一種常態。
全國政協委員、全國工商聯原專職副主席程路態度則更為強硬:國家應該對地方投資沖動有監督和懲戒措施。
“譬如發改委,能不能每季度、或半年對地方經濟增速做個測評”,“否則說歸說,做歸做,這樣調結構是做不到的”,程路說。
商務部原副部長馬秀紅委員認為,“7.5%的目標是對的,但考慮到實際經濟增長狀況,要有相應措施。”
馬秀紅說,現在對經濟質量、節能減排、產業結構調整的要求,“應該定出更過硬的指標,考核作為更權威性、制約性的要求。”
對此,全國政協常委、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對中新社記者表示,地方上的投資沖動“幾乎是普遍現象”,現在必須注重經濟增長的質量。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