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修揭秘 16年后刑訴法再次大修
昨日上午,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王兆國向大會作關于《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的說明。
刑訴法被稱為“憲法適用法”或“動態的憲法”,這次修改,是在1996年我國刑事司法制度和訴訟制度進行重大改革基礎上的又一次重要修改。
專家透露,本世紀初,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改革開放的深化,我國新加入了一些國際刑事公約。2002年,十屆全國人大感覺到刑事訴訟法不適應國內外形勢的需要,準備第二次修改。
草案亮相 兩次審議版本數易其稿
2009年初,全國人大法工委著手刑訴法修改方面的研究起草工作,多次聽取全國人大代表和各方意見,并反復與中央政法委等研究,形成修正案草案稿。
該稿于2011年8月份召開的十一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22次會議上亮相。經過初次審議后,草案在中國人大網站全文公布,向社會公開征求意見。2011年12月,常委會第24次會議對草案再次進行了審議。
今年1月11日,人大法工委又將草案發送全國人大代表閱讀討論。
經討論,代表們總體贊成修正案草案的同時又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見,根據這些意見又對草案作了進一步的改進完善,形成了目前的版本。
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法制辦原主任曹康泰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刑訴法修訂此前也向國務院法制辦征求過意見,特別是尊重和保障人權方面。
大修原因 公檢法上千條解釋“打架”
早在1996年,刑事訴訟法開始實施不久,最高人民法院就提出了300多條司法解釋,最高人民檢察院提出了400多條司法解釋,公安部也出臺了關于刑事訴訟法的300多條司法解釋,將三個部門的司法解釋加在一起居然有1000多條!
原法總共才225條,司法解釋的內容就有原法的將近五倍之多。并且,這三部門的司法解釋相互沖突,全國人大法工委不得不親自出面,召集公、檢、法等中央六部委,在大連召開一個協調會議,并出臺了中央六部委關于刑事訴訟法解釋的48條。
尊重和保障人權寫進總則
偵查期間可請律師
保證律師的會見權
異地偵查律師偽證案
非法取得證據無效
證人出庭作證獲補助和保護
采取強制措施后要及時通知家屬
強制證人出庭作證
保護未成年人寫進刑訴法
貪官逃匿后財產可被沒收
10
第一階段(1949年-1979年)
制定刑訴法
新中國成立初期,沒有制定刑事訴訟法典,只在《憲法》和若干單行法規中對司法機關體系以及一些刑事訴訟原則和程序作出規定。
1957年,中央人民政府法制委員會借鑒前蘇聯立法并結合當時的司法實踐經驗,擬出《刑事訴訟法(草稿)》,1963年形成《刑事訴訟法草案(初稿)》。
1979年制定了《刑事訴訟法》,共有164條。自1980年1月1日起實施。
第二階段(1980年-1996年)
刑訴法首次修正
1980年后,隨著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民主與法制建設的不斷發展,以及社會形勢的變化,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將刑事訴訟法的修改列入立法規劃。
1995年12月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擬定了《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
1996年3月17日,修正案獲得通過。其中修改內容達110多處,增加條文61條。
第三階段(1997年至今)
刑訴法二次大修
1996年刑事訴訟法修訂并于1997年1月1日實施以來,“依法治國,建立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成為治國的基本方略,“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公民合法的私有財產不受侵犯”已經寫入憲法。
司法實踐中出現和發現的很多問題反映出立法的不足,也促進立法再修改。
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制工作委員會自2009年開始進行立法修改的研究起草工作,并形成了《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經全國人大常委會兩次審議,《刑事訴訟法修正案(草案)》提請本次全國人大大會審議。
3
首次審議
拘留逮捕:拘留后,應當立即將被拘留人送看守所羈押,最遲不得超過二十四小時。
訊問疑犯:偵查人員在訊問犯罪嫌疑人時,可以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或錄像;對于可能判處無期徒刑或死刑的,應當對訊問過程進行錄音或錄像。錄音或錄像應當全程進行,保持完整性。
證人出庭:證人無正當理由不按人民法院通知出庭作證的,人民法院可以強制其到庭,但是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除外。
律師辯護:辯護律師會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時不被監聽。
死刑復核:最高法復核死刑案件,應當作出核準或者不核準死刑的裁定。對于不核準死刑的,最高人民法院可以發回重新審判或者通過提審予以改判。
封存制度:犯罪的時候不滿十八歲,被判處五年有期徒刑以下刑罰的,司法機關和有關部門應當對相關犯罪記錄予以封存。
二次審議
證人出庭:對危害國家安全犯罪、恐怖活動犯罪、黑社會性質的組織犯罪、毒品犯罪等案件,證人、鑒定人、被害人因在訴訟中作證,本人或其近親的人身安全面臨危險的,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和公安機關應當采取保護措施。
審判程序:審判時,被告人不滿十八周歲的案件,不公開審理。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