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特別報道】稅中國
編者按:關心你的100萬
這一輩子要交100萬的稅?
沒錯。這不是富豪們的故事,而是你,我,這樣普通的工薪階層身上正在發生著的現實。
這個讓你我心驚肉跳的數字,遠遠大于我們每個月工資單上的繳稅額,因為大量的稅都被中國現行稅制所遮蔽。
在以流轉稅也就是間接稅為主的稅制結構中,70%以上的稅收額來自流通環節中企業所交的增值稅營業稅等。但實際上,許多企業往往將稅錢加在商品中,一環環悄悄轉嫁給消費者——我們吃每一頓飯、看每一場電影,甚至是睡覺時都在交稅,因為臉上用了護膚品而空調或暖氣正在運轉。
稅收近9萬億,同比增幅22.6%,這就是2011年中國人納稅的現實。自2004年起,中國一直在提“結構性減稅”,但財政收入非但沒有減少,甚至連減緩增長也沒有,每年增長速度都比GDP快十多個百分點。這還不包括在稅之外,更為龐大的而且根本找不到統計數字的“費”。
在最近召開的全國兩會上,稅改成為最熱門的焦點話題之一。截至3月4日下午,在總共42份財貿金融類提案中,有關稅的提案就占了13條之多。
但不幸的是,稅收迷宮導致了一系列財政幻覺。老百姓(尤其是公務員)以為靠政府“養活”,而政府以為靠納稅大戶國有企業支撐。這個迷宮也造成了全社會“稅感”的模糊,人們普遍感覺“稅痛”,卻不知究竟痛在何處,又如何緩釋。
今天,南方周末(微博)將探照燈投向,稅。因為在一個現代國家,人民與政府之間的關系最根本的體現,便是稅收。
恰恰是每一個納稅人,養活著政府、機構與每個公務員,而掏錢的人,當然應該理直氣壯地關心我的錢去哪了,當然應該公開辯論以什么方式交多少錢更合適,當然應該勇敢抗議那些不合理的稅和費。
這些稅制常識,在中國依然還是需要廣為傳播的“稀缺”理念。這是轉軌的艱難之處,也是必經之途。
本期專題,我們關心兩會上的稅提案,關心代表們的“稅感”與“稅聲”;我們感受中國的“稅痛”,和公民如何議稅;我們幫助納稅人向稅務人員提出問題,進行誠意的民間對話;我們努力走出那些稅的爭議與誤區,也眺望一下香港如何減稅如何議稅;我們期盼稅能變得更簡單更直接,更希望能減點兒。
今天,我們一起來關心自己的那100萬。
一張隱蔽的稅網,悄悄將大部分中國人都牢牢縛在其中。 (何籽/圖)
你的100萬元哪去了
很難想象,作為城市里的工薪階層,我們每個人這一輩子都要交100萬元的稅。
按照現行稅率簡單匡算,賬單如下:
如果你年薪15萬,從25歲工作到60歲,這35年間繳納個人所得稅52萬元左右(已扣除社會保險等)。
根據中國的習慣,這一生通常你至少會買一套100平米左右的房子,假設是150萬元。如果這是你的唯一住房,至少需要繳納2萬多元契稅和其他一些零星的各種稅。在建造這套房子時,開發商要向國家交多少稅費至今也沒有確切的說法,姑且按較低水平的10%來算,那就是15萬。
如果你買一輛國產的20萬元左右的車,其中含的稅至少有七八萬元。倘若是進口車,就要交得更多。
如果你給孩子買奶粉,用護膚品,看電影,有時要在外請朋友們吃飯,偶爾還買個iPad3什么的,平均每個月花費3000元左右,則要繳納的稅為600元以上。到60歲時,為此交納的稅為25萬元以上。
加起來一共是102萬元。這還不算你在25歲之前和60歲之后的所有花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