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3月31日消息? “十一五”以來,我市的環境保護工作圍繞科學發展的主題,大力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加快推動經濟發展方式轉變,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環境保護工作成績斐然,實現了經濟與環境“雙贏”。2009年市環保部門和市農業部門被國務院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領導小組評為“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先進單位”;2010年,海口市環境監察局被環境保護部評為“全國環境信訪工作優秀集體”。我市環境保護目標責任制、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定量考核、生態省建設工作、生態保護與建設評價等考核名列全省第一。
環境空氣質量保持優良水平。2011年一級標準(優)264天和二級標準(良)101天,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為100%。水環境質量總體良好。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源地109項水質全分析監測指標符合國家要求;國控、省控的水質監測斷面水質均達到相應國家標準。近岸海域海水水質優良。聲環境質量符合國家標準。四類噪聲功能區均達到相應指標要求。
“十一五”以來,海口市積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為了強化環境監督管理,在2009年政府機構改革中,組建了海口市環境保護局,2010年在四個區分別成立了區環保局,進一步理順環境管理體制,為服務全市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提供了堅強組織保障。“十一五”期間,市委出臺了《關于加強生態文明建設若干問題的意見》,市人大作出了《關于加強城市環境綜合整治工作的決議》,市政府制定了《海口市環境污染行政責任追究辦法》等,都表明了我市加強環境保護的思路更加明晰,形成了市委總抓、人大監督、政府負責、政協支持、環保部門統一監管、各部門分工協作、公眾參與的工作格局。
我市堅持“工業向園區集中,園區向西部轉移”,搬遷位于中心城區的椰島集團海口酒廠,關停38家實心粘土磚生產企業。實施清潔能源政策,新建項目禁止使用燃煤,200多家企業完成“油改氣”和“煤改氣”鍋爐改造工作。公交車清潔能源使用率為64%,出租車基本使用清潔能源。全市清潔能源使用率達99.3%。建成了白沙門污水處理廠二期工程和長流污水處理廠等重點減排工程,全市污水處理能力達55萬噸/天,敷設污水管線438公里,形成城區污水“全收集、全處理”的架構。認真執行國家產業政策和《海口市促進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嚴把環境準入關,禁止建設高耗能、重污染的項目。“十一五”以來,共否決了138個不符合產業政策、規劃和環保要求的項目。加大環境監督管理和執法力度,對28家重點企業實施污染物排放在線監控,確保重點企業穩定達標排放。經核算,我市2010年度主要污染物化學需氧量排放9991.9噸,二氧化硫排放647噸,全面完成“十一五”主要污染物總量減排任務。
按“財力向環保等民生領域傾斜”的思路,我市加大了環境保護投資力度。新建成一批城市污水處理廠,城市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95.66%;建成顏春嶺垃圾填埋場填埋氣發電廠和海口生活垃圾焚燒發電廠2個垃圾發電項目。建成庫容400立方米的放射性廢物庫,我市低水平放射性固體廢物和廢棄、退役放射源有了安全的去處。建成海口市污染源自動監控中心、5個空氣自動監測站、2個水質自動監測站,劃定2個城市集中式地表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和20個農村典型鄉鎮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環境保護基礎設施得到完善。
2007年,我市全面開展了海口市第一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共普查生活污染源5232個,工業污染源839個,農業污染源2508個。在此基礎上,2009、2010年又開展了污染源普查更新調查和危險廢物、放射源和射線裝置、畜禽養殖污染等專項調查工作,基本查清了我市污染物排放狀況和污染源構成情況。目前我市共有56家重點監控企業,其中國控污水處理廠5家,國控重金屬企業4家,省控企業2家。摸清環境家底,為我市環境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十一五”以來,我市充分利用報刊、廣播、網絡等媒體,積極開展形式多樣的環保宣傳教育活動 。開展主題宣傳,在報刊公告環境質量、發布全市環境綜合性報告和重大環境信息;設立海口市環境保護局門戶網站,每天公布空氣質量日報、預報和假日海灘浴場海水質量;開設12369環保熱線,24小時全天候接受群眾環保投訴、建議;開展綠色創建,共建成綠色社區7個、綠色學校10個、生態文明鄉鎮1個、農村小康環保示范村11個。全市逐步形成“保護環境光榮,污染環境可恥”,人人參與環境監督管理的良好社會風尚。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