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4月3日消息??博鰲亞洲論壇副理事長、中國國務院前副總理曾培炎3日在博鰲亞洲論壇上說,在世界經濟不確定條件下,亞洲各經濟體必須從解決自身問題入手,主動調整和變革,盡可能減少此中影響,更好地把握“亞洲機會”。他并就加快亞洲轉型提出四點主張。
在“世界經濟展望2012:確定性與不確定性”討論會上,曾培炎表示,當前全球經濟出現回暖跡象,但是對未來發展的不確定性的擔憂仍然不少。亞洲各經濟體要保持經濟的長期穩定發展,須更好地把握“亞洲機會”。
曾培炎指出,亞洲經濟體現代化進程中,以日本、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東亞模式的影響較大。然而這種模式的局限性也很明顯,經濟過度依賴出口使一些國家在金融危機中受到拖累,發展與資源環境的矛盾越來越突出。亞洲各經濟體有必要重新審視傳統的發展模式,調整發展戰略和思路。進一步擴大內部需求,轉變出口導向政策。更多地通過激發國內需求和區域內部的需求拉動經濟增長,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和勞動者素質的提高推動經濟發展,走綠色可持續發展道路。
曾培炎表示,在轉變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過程中,亞洲各國需要加強團結,不斷加強和深化區域經濟合作。我們應當非常珍視和尊重國際社會以往的努力和成果,充分利用包括WTO在內的現有機制的作用,循序漸進地解決問題,不輕易另起爐灶。從緊迫性和可行性來看,建立自由貿易區(FTA)是當前本地區經濟合作的一個主要形式。在合作領域上,可以從以單一的貨物貿易為主,向全方位合作拓展,特別是在服務貿易、投資、金融、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等方面展開務實合作。要采取更多實質性的開放措施,為區域內資源、技術、資金和勞動力的合理流動和有效結合創造條件,提高亞洲的整體競爭力。
曾培炎表示,亞洲應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發揮積極作用。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世界貿易投資金融的發展,需要有一些共同規則、治理機制和協調組織。與之相應的,亞洲國家應積極參與到全球經濟治理機制的建設中,合理反映亞洲共同的聲音和訴求,為地區經濟發展爭取良好的外部環境。
曾培炎指出,為更好地加強區域經濟合作,應當盡可能排除政治因素和歷史遺留問題的困擾。他說,加強政治互信,對于深化本地區全方位經濟合作具有重要意義。應當從和平發展的大局出發,從本地區人民的長遠利益出發,拋棄偏見、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共同發展,最大限度減少政治和歷史因素的束縛和羈絆,為經濟合作更加順暢和深入地開展卸下包袱,輕裝上陣。
博鰲亞洲論壇理事長福田康夫出席討論會。(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