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樂章辣辣的是挑戰辣的是困惑辣是創新的源泉
發展與保護如何實現雙贏?對這群年輕人來說,實現這一愿望,道路曲折而艱難。
“我們想修路,可保護區不允許,政府也不同意。”符金海說,一條至少能通三輪車的道路,是道銀村民最大的期盼。當年,為了修路,符金海帶領全村老少,靠雙手、靠鋤頭,用了8年時間,硬是在山里挖出了一條彎彎曲曲、坑坑洼洼,勉強能容一輛摩托車通行的山路。
這條6.5公里的山路,因路況難行,就是摩托車,也要走差不多40分鐘。
可道銀村位于保護區的實驗區,是鸚哥嶺保護區最靠近核心區的村莊。如果路修通了,隨著人流、物流的增加,環境的壓力也會明顯加大。但是,道銀村生產出來的農產品,難以運到山外銷售,以致他們脫貧的腳步十分緩慢。
一方面盼著村民富起來,一方面希望環境保護得更好。年輕人們真是困惑極了。
在省林業局的支持下,在香港嘉道理中國保育的技術幫助下,年輕人開始創新工作思路和方法。
他們首先轉變身份,由管理者、執法者,變成管理、執法與合作者。村里的衛生狀況差、村民衛生習慣不好,他們就幫助村民建立環保旱廁。這種廁所,是針對道銀村缺水的現狀設計的,它可以做糞尿分開收集,又沒有臭味,沒有蒼蠅。
“這種廁所就是好啊,娃娃們真有辦法。”符桂春感嘆,活到老了,都從來沒用過廁所,現在村里建了8個廁所,且男女分開。環保旱廁收集的糞便,經過草木灰的處理,還能做農家肥,既改善了村里的環境衛生,又節約了肥料錢。
“環保旱廁有肥料,軟床豬圈也有肥料。”30歲的村民符海升告訴記者,去年一年,他就節約了近2000元的肥料錢。在道銀村,買一包化肥進山,因為運輸成本的關系,村民要比山外農民多花3倍的錢。這幾年,因為這群年輕人的努力,村民們都用上了農家肥,基本不用化肥了。
要賺錢,還得賣自家的農產品。年輕人們幫助村民開展稻鴨飼養,就是在稻田里放養小鴨苗。鴨糞是肥料,鴨子還吃稻田的田螺和蟲子。
“沒有蟲害了,水稻的產量也提高了,稻鴨的價格還是普通鴨的2倍多。”去年,符金海養了30多只鴨,賣了差不多2000多元。
第四樂章愛愛的是人民愛的是祖國愛是無私的奉獻
鸚哥嶺的大學生,對周邊社區的老百姓有深厚的感情,他們視年長者如父老,視年幼者為兄弟姐妹。他們肩上有責任,心中有大愛。
但和他們閑聊,你會發現他們其實還是一群天真的孩子。
本想偷懶不爬山的李國,到了社區科以后,才發現社區科爬的山并不少。因為很多社區都在山上,而且鸚哥嶺保護區的實驗區里,就有道銀、萬沖、坡告等五個村莊。李國一咬牙,決定克服自己畏懼爬山的心理,主動申請到了最遠的萬沖村。在村里,他有煙和農民一起抽,有酒和農民一起喝,到社區,會幫老奶奶梳頭、幫大嬸們搞衛生、洗衣服,給小孩子們買玩具、買書本,他一個月掙錢雖不多,卻有三分之二花在了村民身上。
“我可善于做社區工作了。”長得白白凈凈的李國笑哈哈地說,他是“大媽殺手”,難做的社區工作,只要他出馬,保證能勸說得那些農村里的奶奶、大嬸們笑著連連點頭。
因為想家才從深圳回到海南的李國,現在一回到海口,就想白沙。“在海口多呆兩天,我都覺得不自在。我還是喜歡鸚哥嶺。”
李飛、陳元君,是鸚哥嶺一對恩愛的夫妻。妻子陳云君是日本東京大學的博士。因為妻子懷孕生孩子的緣故,李飛也到日本去照顧她。但他特別想念鸚哥嶺。記者在他的博客上,發現他寫了很多關于鸚哥嶺的文章,字里行間,都是對鸚哥嶺深沉的愛。
15日晚上,記者通過QQ與遠在日本的李飛交流。他說,他們很想趕快結束學業回來。日本與海南同屬島嶼生態環境,日本在生態環境保護方面有很多先進的經驗,值得海南借鑒學習。
海口和鸚哥嶺比起來,海口有李國的父母和相戀11年的女友;日本和鸚哥嶺比起來,日本有更優越的物質條件,更發達、更先進的科研環境。李國和李飛,卻都想念著鸚哥嶺,對鸚哥嶺不舍不棄。為什么?
因為他們心中有大愛,有超越父母家人、超越物質享受的大愛!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