遺留賬本暗藏文章
供貨記錄顯示,“學洋明膠”供貨企業包括多家知名乳品企業“學洋明膠”原有員工數百人,往日人聲鼎沸,昨日記者在現場看到,近20畝的廠房內空無一人。
“學洋明膠”生產區由六七個大型車間組成,最南側倉庫仍存放著部分明膠產品,北側依次為“熬膠車間”和“洗皮中和車間”,里面放置著10多個直徑10余米、深達1米的洗皮池。熬膠車間則放置了15個金屬熬膠罐。在生產區最北側,有一個面積近1畝的廢水池,氣味刺鼻。
南側的辦公樓內,幾個房間已被焚燒得漆黑一片,剩下幾個房間也一片狼藉。門窗玻璃被打破,所有的桌子抽屜掉落在地上,桌上堆放著各種宣傳手冊、名片等雜物。
在一間辦公室的雜物堆里,記者找到一本半個巴掌大小的冊子,上面記錄了該廠2000年的經營賬目。供貨記錄顯示,該廠供貨企業包括多家生產食品添加劑、冷飲、乳制品和飲料的企業,其中出現多家國內知名乳品企業名字,不少供貨單上明確標注為“白袋”。
因明膠而興的村莊
最鼎盛時,前宋村有明膠作坊200多家,如今也有四五十家宋孟華(化名)是前宋村一家小型明膠作坊的老板。據他回憶,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前宋村興起了明膠制造業,當時小作坊遍地開花,鼎盛時達200多家。從此村子一改農耕舊貌,上千畝種小麥和玉米的農田里,堆滿了曬膠板。
宋孟華說,早年的明膠作坊以質取勝,會用較好的豬皮、牛皮去制膠,質量上乘。“不知什么時候開始,有些廠子用下腳料去熬膠,他們成本低,而且薄利多銷,逼得其他廠子慢慢倒閉,最后大家都用下腳料。一番惡性競爭下來,只剩下四五十家廠子。”
長期生產明膠早已讓當地的環境不堪重負,在前宋村南側,上千畝土地上或堆放著一人多高的曬膠板,或鋪陳被燒焦的熬膠廢料,或堆放小山似的藍色小腳料。一入村子即惡臭撲鼻,水溝均被污染成不透明的藍色。村民們稱,因為污染問題,他們屢次反映,村里才建起了污水處理廠,環境稍有改善。
十年前,宋孟華也建了一個六七畝的小廠子,雇了十幾個工人,每年能生產幾十噸明膠。
“我們就是工業明膠,只賣給河北邢臺的家具廠,作為家具板的黏合劑,我們明確告訴他們,不能作為食用明膠。”宋孟華說,他們都是從廣東茂名、東莞等皮革廠購進皮革的下腳料,加工出來的工業明膠價格在每噸4500元到4700元之間。
數千村民面臨失業
除了前宋村,周邊還有多個村子上千村民以制膠為生“問題膠囊”事發后,阜城縣政府及有關部門立即行動,責令所屬食用明膠和工業明膠生產經營企業、攤點全部停業整頓,并全面排查治理。對無證無照的小作坊、小攤點及違法生產加工企業,一律拉閘限電、拆除設備、吊銷執照,堅決取締;對不合格的明膠原料及產品,一律就地封存并抽檢,適時銷毀;對涉嫌違法犯罪的人員,一律依法從重從快處理。
包括宋孟華的明膠作
坊在內,前宋村共有40多家明膠作坊屬于“無證無照的小作坊”,被“拆除設備”夷為平地。
宋孟華不解的是,他們在村委會和相關部門眼皮底下存活了十幾年,一直相安無事,怎么突然間就“嚴辦不留情”?
“政府部門為了加快生產,形成產業區,一直默許我們這些小作坊的存在。”宋孟華記得,生產明膠是村委會、鎮政府乃至縣政府都扶持的。2011年,衡水市阜城明膠工業循環經濟示范園區項目啟動,也證實了這一點。
阜城縣相關負責人表示,該縣目前仍屬貧困縣,前些年曾發展過兩個產業,均沒有取得好效果。最近幾年發展明膠產業,已初見成效。縣里曾有過構想,準備規劃建設明膠產業園,吸引一些大企業,但這個構想還沒有具體操作方案。
廠子被推倒,損失20多萬,兩噸工業明膠滯銷,宋孟華愁眉不展。據了解,前宋村兩千口人,幾乎都靠制膠為生,周圍的后宋村、周莊村等多個村子的部分村民,也早已放棄農耕,專在膠廠打工營生,也有上千人。村民們說,目前大約有3000人面臨失業。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