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4月22日消息??急性心梗、溺水、燒燙傷……這些意外事故,第一時間發現及參加搶救的并不是醫生,而是家人和大眾。可遺憾的是,家人、同事作為第一目擊者往往只會撥打120急救電話,而不是采取一些必要的措施,以致病人死于家中或赴醫院途中。為了加強急救知識的普及,提升公眾的急救能力,4月21日,由本報聯合海口市120急救中心推出的首期“南國家庭急救公益課堂”正式開班。急救專家為首批60名學員免費教授了心肺復蘇、人工呼吸、止血包扎等實用急救知識,學員們受益匪淺。
急救知識普及率低受訓人數不到1%
“80%以上心臟性猝死都發生在醫院之外,呼吸循環停止后,每耽擱一分鐘,搶救成功的把握就下降10%。”海口市120急救中心急救醫學培訓中心導師付杰表示,據有關資料統計,我國每年發生心源性猝死100余萬人,其中87.8%發生在醫院以外,沒有醫務人員參加搶救。當家人及朋友突然發病時,作為第一目擊者,如何在等待救護車到達前,對患者進行及時有效的急救處理,直接關系到接下來的搶救能否成功。
付杰指出,我省是臺風、暴雨襲擊的重災區,如何在發生災難后自救、互救,逃生救護知識的普及很重要,逃生知識應成為普通百姓最為需要掌握的知識。可現實的情況是,我國的民眾急救知識普及率低的現狀亟待改觀。
付杰向記者列舉了一組數據:在美國有將近3億人口,到2000年的時候培訓人數就已經達到七千萬人次,每年平均有20萬猝死者接受現場心肺復蘇初級救生術,其中7萬人獲救。挪威在1965年就把心肺復蘇初級救生操作放入學校課程中;日本消防廳每年舉行急救知識講座,聽眾均達到40萬;德國則把是否掌握心肺復蘇初級救生術作為駕駛員獲得駕駛執照的依據之一。而在我國,急救受訓人數不到1%,大眾心肺復蘇技術普及率遠低于10%,搶救成功率更遠低于1%。
“《南國都市報》策劃的公益課堂很好,我們中心愿意培訓更多的市民,讓他們都能掌握一般的急救技能。”付杰表示,急救公益課堂半天就能學到急救技能,分理論和實操課,教會為止,對普通市民的培訓都是免費的。投資9700萬元建設的海口市120急救中心配備了120多萬元的挪威進口的“挪度”急救醫學培訓模型、德國“三畢”教學模型及種類齊全的國產培訓設備,有8名美國心臟協會基礎生命支持培訓導師,是海南第一家取得美國心臟協會心血管急救培訓中心資格認證的培訓中心。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