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5月8日消息(記者 李銀)白手起家創業是艱辛的,他的創業之路同樣布滿坎坷,他從最底層的農民蛻變成海南最大的西瓜“大王”。在發展經濟,脫貧致富的道路上,他敢想、敢干、敢拼,只要認準的事,不管有多少困難,必做到排除萬難,不達目的不罷休。這位人們口中的“瓜王”就是瓊海官塘泰來西瓜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理事長———洪尊才。
創業路上飽經辛酸
1984年,剛滿16歲的洪尊才初中畢業后,就在家鄉瓊海市潭門鎮官塘村跟父親邊養魚邊種瓜。當時他與父親兩人承包了4畝地,由于不熟悉土質、氣候等原因,當年種的瓜個頭小,口味不好,損失慘重。
后在和當地老師傅接觸的短短幾個月時間里,洪尊才細心觀察,認真留意瓜農種瓜的每一個環節,從播種到育秧再到田間管理,逐漸掌握了種瓜技術。1986年,洪尊才承包的10多畝地,種植的西瓜取得了豐收。當年由他種植的25噸西瓜銷往東北賺了上萬元,同時,也結束了瓊海西瓜無出島的歷史,開創了官塘西瓜人的島外營銷的新局面。
從那時起,他放手大膽往前走,西瓜的種植面積逐年擴展,到1992年,年種植面積已達200畝,年產量約600噸。1995年,他帶動官塘村5戶農民加入西瓜產業的隊伍,種植面積增長迅速,三年時間,種植面積擴大近10倍,達到2000畝;年產量也達到了7000噸。
痛定思痛尋找出路
1996年9月下旬,因第18號熱帶風暴的影響,造成西瓜滯銷,面對這樣的境況,他欲哭無淚。“創業的失敗,讓我在經濟和心理上都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沉重打擊。”洪尊才回憶說。
資金嚴重短缺,市場信息不準,情況糟糕到了極點。他在干與不干的矛盾中掙扎。這時,父親的話給了他最大的安慰和鼓勵。
洪尊才說,經歷過失敗,也是一種成功。他忍著痛苦,扛著壓力,在迷霧中努力探索著出路。他靜下心來,對每一次失敗的教訓都做了深思熟慮的總結:思想準備不充分、市場定位不準、把握力、種植經驗、應變能力不足,都是導致失敗的重要因素。
幾年后,洪尊才決定改變種植思路。他經常到各大農業種植基地參觀,學習各地成功經驗。他重新調整了思路,積極了解和掌握市場信息,生產國內市場適銷對路的產品,并主動與農技員取得聯系,虛心求學,爭取進一步的技術支持。沒多久,他種植的西瓜就遠近聞名。西瓜賣了好價錢,家庭生活環境和條件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低溫寡照影響生產
省農業氣象專家介紹,低溫寡照天氣給海南的農業生產帶來了不利影響。
統計數據顯示,去年12月至今年2月,海南全省日照時數為132至368小時,大部分地區偏少120到210小時。連續陰天持續時間最長的時段出現在去年12月底至今年1月中旬中期,期間儋州市持續無日照日數最長,達15天。1月份,東方、保亭、三亞等地日照時數分別創當地歷史同期最低值,其余大多為歷史次低值或第三低值。
洪尊才說表示,西瓜成熟后,接踵而至的是越南、緬甸西瓜對我省樂東、陵水、三亞、萬寧等地的沖擊,由于越南等地受人工費低、土地成本低,成熟時間與我省基本相當,恰好沖擊了我省西瓜市場,一度導致陵水等地西瓜無人問津,銷售受挫。
“種植西瓜也是有風險的。”洪尊才稱,今年我省除早上市的東方和后成熟的文昌瓜農豐收賺錢外,其他地方的瓜農都以失敗收場。
投資低同樣有風險
規模不同,種植的西瓜收入自然也不相同。洪尊才分析說,不推崇農民單獨承包幾畝地來種植西瓜,因缺乏技術力量,會造成西瓜病蟲害以及減產,一般種植西瓜畝數最少在20-30畝之間。首先,有一定規模的西瓜種植地才能夠組織專業技術人員,傳授西瓜種植銷售技術、技巧,解決種植技術難題;其次,根據市場需求情況,落實種植計劃,指導瓜農按計劃組織生產;再次,是培育組建西瓜合作社,“合作社+農戶”的模式進行產業運作,通過統一種植地塊、統一品種、統一肥料、統一農藥、統一種植技術、統一品牌包裝進行銷售,提升西瓜檔次及知名度,打造海南西瓜品牌。
洪尊才提醒廣大創業者,投資金額低也并不意味著風險小,有時候可能更是蘊涵著風險。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