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日,巴黎,左翼社會黨候選人奧朗德慶祝選舉勝利。薩科齊敗選,成為31年來首位未能連任的法國總統
在這一個5月6日,法國選擇了改變。
——奧朗德在6日勝選后對支持者表示
你們能夠指望我捍衛這些思想和信念,但是,35年政治生涯后,10年來每時每刻在最高政治舞臺承擔責任后,我的角色不再相同。
——薩科齊在6日承認敗選,并暗示離開政壇
法國總統選舉計票結果顯示,左翼社會黨候選人奧朗德以微弱優勢戰勝現任總統、右翼政黨人民運動聯盟候選人薩科齊,當選法國新一任總統。薩科齊承認敗選,暗示將退出政壇。社會黨歷史性地實現二戰后的第二次執政,預示法國政治“向左轉”。
現場
去巴士底廣場等總統
記者親歷大選夜,街道掀“玫瑰”狂潮
“10,9,8,7,6……”幾千名奧朗德的支持者在社會黨總部前齊聲倒數。當最終的投票結果出現在大屏幕上的時候,整條街沸騰了。“我們贏了”的喊聲鋪天蓋地。激動的人們揚起法國國旗、社會黨黨旗和奧朗德的競選肖像。
有人開香檳和啤酒,狂喜中高喊著“弗朗所瓦,我們的總統”,臉頰上印有F.H(奧朗德名字縮寫)字母的年輕女孩相擁而泣。
結果公布后,奧朗德選擇在他的選區、法國西南部城市圖勒發表勝選演講?!拔覀儾皇鞘澜缟想S便一個國家,我們是法國!”大屏幕上的奧朗德慷慨激昂,身在巴黎的支持者們聲聲呼應。
法國社會黨的標志是紅玫瑰花,巴黎的不少街道上掀起了“玫瑰”大潮。一些人不等看完電視上薩科齊的“敗選演說”,就紛紛朝最近的地鐵站走去,準備到巴士底廣場去等待奧朗德。
在駛向巴士底廣場的的一號線上,一整節車廂的乘客互相祝賀。地鐵的廣播中突然傳來司機的“滾吧,你這蠢貨(暗指薩科齊曾脫口而出的粗話)”,引來車廂內一陣歡笑。在到達前的十分鐘內,所有人唱起《馬賽曲》。
巴黎社會黨總部和數萬名支持者們早已在巴士底廣場做好了歡慶的準備。年輕的法國男孩文森告訴記者,他從懂事開始就生活在一個右派執政的政治環境里,今天政治風向從右到左的轉變,年輕人功不可沒。
午夜,奧朗德到達巴黎巴士底廣場致辭。激動的人群凌晨兩點仍未完全散去。(田小申)
分析
中法將經歷磨合期
專家稱奧朗德不了解中國,合作是趨勢
在對華關系上,有分析認為奧朗德為了爭取選民,在對華政策上將與“和華”的薩科齊唱反調。對此,外交學院法國問題專家李旦表示,奧朗德對中國缺乏了解,中法合作是大勢所趨。
盡管奧朗德曾多次在公開場合宣稱,法國需要“良好的中法關系”,但他同時也表示,為了避免法國主權受影響,反對中國對歐洲進行經濟援助;其次,他在總結法國經濟問題時,宣稱中國是法國貿易逆差的“禍根”,法國將不接受不可兌換的人民幣;此外,他提議歐洲對部分中國產品征收環境稅等額外稅。
因此,有分析將奧朗德未來對華政策總結為“懼華”。外交學院法國問題專家李旦向本報記者表示,由于奧朗德對中國缺乏了解,現在談論奧朗德對華政策為時過早。
首先,奧朗德對執政中的各個領域,包括內政和處理對華政策的外交,都缺乏經驗。“由于對中國的不了解,可以預見,未來中法關系將經過一段時間的磨合期?!崩畹┍硎?。
其次,從現實來看,奧朗德目前所表達的聲音比較模糊,沒有形成特別明確的對華態度?!耙虼?,目前沒有看出未來雙方關系會出現‘大波折’的跡象。”他稱。
此外,他還分析稱,從整體性的國際趨勢來看,中國在國際政治和經濟舞臺上分量越來越重,中法之間除了加強合作,別無選項。“已經有報道稱,奧朗德上臺后將盡快安排訪華,并且訪華已經被定性為‘發現之旅’,這就是一次認識中國的訪問?!彼Q。
點評
問題1:有評論稱,德國總理默克爾異常關注法國大選,這說明“默克爾對于法國未來是否依然會支持她和薩科齊倡議的歐洲財政緊縮政策‘心里沒底’”。奧朗德上臺,緊縮政策會否破裂?
點評:外交學院法國問題專家李旦表示,如果法德產生較大分歧,歐洲前景堪憂。奧朗德在歐洲財政緊縮問題上的質疑是為了與薩科齊“唱反調”。這主要是出于選戰的考慮,但奧朗德在應對歐洲債務危機問題上,能夠回旋的余地非常有限,法國和德國必須合作。
問題2:某種角度上可以說,奧朗德成功利用法國民眾“反緊縮”的心理贏得了總統選舉。但是,深陷金融危機的法國面對高福利越來越力不從心。目前,法國經濟低迷,對于缺乏執政經驗的奧朗德而言,其治國前景如何?
點評:李旦認為,目前對奧朗德而言,最大的挑戰是迅速進入角色。奧朗德所有的施政綱領幾乎都是根據“反薩科齊”制定的。很多評論家都認為奧朗德并沒有一個成熟和完整的施政綱領。因此目前他最迫切的任務是了解和熟悉總統的職能并盡快進入角色。(記者馮中豪)
?
·凡注明來源為“??诰W”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诰W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