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5月24日消息??海南昌江黎族自治縣堅持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相結合,把植樹造林和促進農民增收相統一,一處處山區林地和一條條海防林帶,既為昌江縣營造了良好的生態環境,又成為農民取之不盡的“綠色銀行”。
昔日海島荒漠今日綠意蔥蘢
昌江縣地處海南島西北部,在西南季風帶影響下,長年氣候炎熱、干旱少雨,曾因植被少、森林覆蓋率低,導致沙化土地面積擴大,土地荒漠化嚴重,生態系統十分脆弱。
記者日前在昌江縣采訪,在海岸線,看到成片的木麻黃在原本貧瘠的沙地上長得郁郁蔥蔥,為海岸筑起了一條防風固沙的綠色屏障。在林中挖一捧沙土,手指能感受到濕潤的土壤帶來的絲絲涼意。海南大學環境科學系副教授王旭說,木麻黃耐干旱、抗風沙、耐鹽堿,種在海岸上不僅能固定流沙、保持土層水分,還能阻擋狂風和巨浪對海岸的侵蝕破壞。
昌江縣林業局局長吉承臣說,近年來昌江縣把海防林建設作為綠化造林的重點之一,共建設海防林5.25萬畝,林帶長度達63.7公里,在全省提前三年率先完成海防林造林任務,實現沿海防護林基干林帶斷帶合攏。
他表示,在海南省“綠化寶島”大行動中,昌江縣將進一步提高海防林建設質量,今年要完成造林1200畝,實現海防林窄帶加寬、殘帶增強。
據昌江縣林業局提供的數字,昌江全縣土地總面積為242.56萬畝,其中,林業用地面積就達153萬畝,占土地總面積的63%。目前,全縣森林面積已達142.5萬畝,森林覆蓋率58.75%。
面對新難題加快綠化方式轉型
《海南省綠色寶島工程建設實施方案(2011—2015)》提出,要把海南建設成為森林茂密、山川秀美、人居環境優良、生態文化豐富的綠色之島;加快推進綠化、美化、生態化,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對森林生態產品的需求,加快人居環境建設的轉型升級。
昌江縣副縣長李世明說,昌江縣在實施全省“綠化寶島”大行動過程中,也遇到一些新的難題,主要表現在:
一是地塊落實難。目前,昌江成片的大面積宜林地基本上都已造林了,還能造林的地塊只有一些荒山荒地,但面積小、不成片。
二是造林周期長、收益慢。農民大多想種植經濟效益更高的作物,如何調動農民造林積極性,是昌江縣在“綠化寶島”大行動過程中必須正視的現實問題。
三是社會融資難。昌江縣“綠化寶島”工程建設預計投資3億元,其中,中央投資占15%,省投資占25%,縣財政投資占30%,社會投資占30%,也就是說社會籌資近1億元,任務比較重。
針對上述新情況,昌江縣把貫徹全省“綠化寶島”大行動要求和地方特色、群眾需求相結合,既改善生態、美化環境,又發展經濟、促進新農村建設。
一是把“綠化寶島”大行動和地方經濟發展結合,大力規劃建設旅游風情小鎮,吸引社會資金投入“綠化寶島“行動。記者在七叉鎮看到,由三角梅、木棉樹和重陽樹組成的立體景觀綠化長廊已經建成,實現“車在林中行、人在畫中游”的目標,成為海南島西部一個新的休閑度假景點。
李世明介紹說,昌江文明生態村建設也搭上了“綠化寶島”的順風車。政府積極引導農民在房前屋后種植果樹和珍貴樹種,免費發放花梨木種苗20萬株,形成名副其實的庭院經濟,既解決了造林土地供給不足的問題,又促進了農民增收。目前,全縣已建成生態文明村150多個,占全縣自然村總數的約八成。
二是完善生態補償機制,提高農民種樹、護林積極性。昌江縣最偏遠的王下鄉,從2007年1月就在全省率先實施生態補償機制,目前,生態補償費的標準參照農村低保標準發放,全鄉農民平均每人每月約33元,全鄉每年發放的生態補償金額逾100萬元。
“綠化寶島”惠及農民 “綠色銀行”促進致富
昌江縣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走出了一條通過建設“綠色銀行”來鼓勵、吸引農民積極參與“綠化寶島”大行動的雙贏之路。
海南省政協副主席邱德群在昌江調研時總結說:“‘綠色銀行’建設就是要讓農民在綠化造林中得到實惠,提高農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林木成為農民的‘搖錢樹’、森林成為農民的‘綠色銀行’,讓農民成為‘綠化寶島’的主體之一。”
昌江立足地理資源優勢,通過免費給農民發放橡膠、花梨木等種苗的方式,大力扶持農民種植橡膠、芒果、龍眼、花梨木等生態經濟兼用林。據介紹,全縣現有橡膠林21.8萬畝、芒果林5.2萬畝。王下鄉橡膠林面積達1.5萬畝,全年橡膠產值達1.2億元。今年,該縣將繼續免費發放橡膠種苗60萬株,扶持農戶種植橡膠林,目前已落實造林用地,完成備耕工作。
大力發展林下經濟,提高林地經濟效益也是昌江吸引農民積極造林的方法。昌江縣七叉鎮金炳村農民洪怕偉告訴記者,家里以前只種芒果樹,由于種植面積少、收入單一,他不得不離開父母和老婆孩子只身前往廣東打工。“現在不一樣了。”洪怕偉說,“政府補貼雞苗,我去年回家之后在芒果林里養雞,一年掙了一萬五千塊錢,準備今年再多養一些。”他告訴記者,家里種了30畝橡膠,陸陸續續到了開割的年份,割橡膠、種芒果、養山雞,加在一起現在一年能有七八萬元的收入。
洪怕偉所在的昌江天和霸王山雞養殖專業合作社2011年3月在霸王嶺國家森林公園北麓的千畝芒果園內成立,現有35家農戶,養殖山雞18000多只。合作社負責人王廣良說,合作社下一步將依靠昌江數萬畝芒果園和橡膠園在3年內再發展2000家農戶,達到年產山雞30萬只。“在林子里養雞既不占地、又能用雞糞養地,而且散養的山雞價格貴、銷路好,農民的積極性都很高。”王廣良說。
李世明說,昌江縣出臺了政府100%貼息的農村小額貸款政策,并以直補現金或補貼蜂種的方式扶持農戶發展林下養蜂、養雞、養鴨、養豬等產業,林下經濟已經在昌江縣全面開花,連海防林下面也種上了西瓜、哈密瓜,不僅賦予了海防林經濟效益,還打造了海防林區的立體生態。
在海尾鎮南羅村,西岸墾植有限公司林瓜套種實現社會、經濟效益雙豐收。縣政府出面引進有實力的公司造林,公司以每畝30元的價格從農戶手中租地種樹,樹長起來后間種西瓜,西瓜的水肥有利于樹木生長,樹的成活率達95%以上。由于將開墾土地的主要費用打入了種瓜的成本,因此每畝林地的種樹成本才150元左右。西瓜收獲后林木由公司管理,成材后按農民三、公司七分配收益,公司農戶實現共贏。
昌江縣委書記何西慶表示,只有把促進農民增收和“綠化寶島”相結合,才能讓農民打心眼兒里支持“綠化寶島”行動,成為綠化造林的受益人和支持者,積極參與到“綠化寶島”大行動中。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