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莊市蔣莊煤礦采煤塌陷區被改造成人工湖。
??? 我省(山東)每年新增采煤塌陷地5萬畝
現有70.1萬畝,如何治理存難題
昨天上午9點多,天兒很熱,在滕州市官橋鎮后萊村的麥地里,幾位村民正在抽水灌溉,正在整理土地的挖掘機發出陣陣轟鳴聲,打破了整片麥田的安靜,這些麥田就是采煤塌陷區經過治理復耕種植的。盡管有的麥子長勢不是很好,但即便是這樣的麥地,對于村民來說,已經是得來不易了。5月24日,齊魯環保世紀行記者團跟隨省人大城環委的工作人員來到了棗莊,對當地的采煤塌陷地治理進行了采訪。
塌陷區復耕有難題
遠遠的,根本看不出這大片的麥地與其他地方麥地的差別,可是走近之后,發現有的麥地里麥子黃黃的,個頭矮矮的,靠近仔細觀察,發現有的是接近枯死的狀態,麥穗只有一般麥田麥子的一半大。一位村民告訴記者,這是一片廢棄的采煤塌陷區整理之后恢復成麥地的,這個礦是建國初期建成的,上個世紀就已經搬走了,這一大片采煤塌陷區廢棄了很多年,這兩年經過治理才慢慢好起來。
“大概是上世紀60年代的時候,由于煤礦要采煤,我們后萊村整體搬遷了,不過當時往外搬遷了一里地,距離礦區還是太近了,由于采煤區的塌陷,我們村子的房屋也受到影響,墻體出現了裂縫!”村民說,從這兩年開始國家撥錢,這些塌陷區才被治理恢復成了耕地,有的礦坑太深,就深挖變成了池塘,發展養殖業。
棗莊市國土資源局的有關人士表示,采煤塌陷地沒有治理的時候,有的地方是一片汪洋,有的地方還能種一季麥子,但是到了雨季,種上的玉米就全被淹了,顆粒無收。經過治理之后復耕的土地,也要經過兩到三年的時間,才能將生土養成熟土,變得肥沃起來。
塌陷區變身標志景觀
在棗莊市市中區有一個東湖公園,每天都有很多居民去鍛煉游玩,可是外地人并不知道,那就是一片采煤塌陷區改造而成的。記者在東湖公園看到,這里風景優美,成為了新人們拍婚紗攝影的取景地。而且周邊蓋起了很多小區。
棗莊市煤礦開采有著悠久的歷史,由于長期大量開采,煤炭資源已近枯竭,從1999年棗莊煤礦成為全國第一家政策性關閉破產的煤炭企業起,先后已有104家大中小型煤礦因資源枯竭相繼關閉,現在只剩下43家,許多也面臨資源枯竭。2009年3月,棗莊市被國務院批準為第二批資源枯竭城市轉型試點市。
2003年以來,棗莊市共實施采煤塌陷地治理項目12個,已治理面積7萬余畝。
每年將新增塌陷地5萬畝
截至2011年底,棗莊市已造成塌陷地面積達20萬畝,目前常年積水面積1萬畝,絕產面積2.4萬畝,隨著煤礦開采仍以每年新增200公頃的塌陷速度繼續增加。而占全省煤炭資源一半以上的濟寧市,更是礦山地質環境恢復治理的重點地區。
根據山東省國土資源廳的統計,目前,全省采煤塌陷地面積累計達到70.1萬畝,其中常年積水或季節性積水28.2萬畝。
根據今后的煤炭開發規劃,省國土資源廳預計,全省每年將新增采煤塌陷地約5萬畝,并呈現遞增或加速遞增態勢,未來10年間將形成新的塌陷地約50萬畝以上。其中,絕產地約占全部塌陷地的30%。
采訪中,記者發現采煤塌陷地已成為產煤地區突出的經濟、社會問題。盡管各級政府采取多種途徑進行了妥善安置,但由此產生的矛盾仍然很多。采煤塌陷引發的經濟補償、村莊搬遷和人員安置等問題,也造成了煤炭企業與當地農民關系緊張,糾紛不斷。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