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國債發行的日子,銀行門口總是格外熱鬧。作為現階段被廣泛看好的投資產品,國債的穩定性和收益性都要高于其他的理財產品。資料圖??
中新網6月8日電? 每到國債發行的日子,銀行門口總是格外熱鬧。作為現階段被廣泛看好的投資產品,國債的穩定性和收益性都要高于其他的理財產品。除了老年人,越來越多的中年人和青年人也加入到購買國債的隊伍中,鑒于近期理財產品多是“紅極一時”,投資者對于長期穩定的投資產品則抱有更大的期望。
國債未發攻略先行
投資者購買“熱度”未退
九點沒到,銀行門口就排滿了人,有自帶板凳坐等的老人,也有時常看表急著去上班的中年人,銀行員工拿著帶號碼的小牌牌,分發給排在前面的客戶,并耐心要求排好隊,但銀行門一開,所有的顧客都爭先恐后的擠進銀行,仿佛要去搶購冬儲大白菜。
每當國債發行的檔口,銀行門口就能看到如此的光景,為了購得一紙國債,許多投資者經歷過早起排隊、摩肩接踵的購買過程,有些銀行的國債僅20分鐘便全部售罄,購買速度堪稱驚人。更有甚者,國債沒買到反而被擠破了頭。
但投資者似乎絲毫沒有“學乖”。6月6日,財政部發布公告,決定發行額度為300億左右的第十期記賬式附息國債,消息一出,許多顧客紛紛到銀行打聽,是否可以提前預定、銀行會不會提前開門等問題。
網上更是為國債“愛好者”準備了“搶債攻略”,主要分為四步:
第一、早起去排隊;
第二、避開居民區中的銀行,選擇僻靜地點;
第三、遠離老年人居住的區域;
第四、開立記賬式國債托管賬戶。
有此四招,國債到手的幾率便可大增,而國債“粉絲”對于國債的激情,也可見一斑。
中老年人成國債“粉絲”
受追捧只為求“穩定”
和其他事情不同,活躍在購買國債人群中的投資者多以中老年人為主。作為以國家為發行主體的投資產品,國債在中老年投資者心目中的地位不容小覷,據中新網金融頻道了解,許多老年人對于資產的打理都以儲蓄為主,工資卡就是他們賴以生存的“聚寶盆”,把自己的錢存在銀行里收利息,是較為穩當的選擇。
中新網金融頻道從銀行存款利息表中查到,整存整取得三年定期存款的銀行利息率是5%,五年定期存款利率5.5%,雖然遠不如預計年收益率為6%-8%的銀行理財產品,但其收益穩定性和安全性都是可以保障的,而理財產品開戶程序復雜,需填寫單據較多,期限短、購買頻率高等缺陷,也使得中老年人對于理財產品望而卻步。
鑒于存款和理財產品的不足,國債就成為了許多中老年投資者的首選。財政部發布公告,2012年第五期儲蓄國債(電子式)和2012年第六期儲蓄國債(電子式)均為固定利率固定期限國債,其中第五期期限為3年,年利率5.58%,第六期期限為5年,年利率 6.15%,要高于定期存款。一位來銀行咨詢國債購買事宜的老人在接受采訪時表示,退休后工資就成了經濟唯一來源,買國債首先是為了自己的財產安全,攢了大半輩子的錢,就怕打了水漂,再有就是國債的收益率稍高于銀行存款,“老年人攢點錢不容易,我們也不圖發大財,穩穩當當的就好”,老人的話也同樣道出許多投資者的心聲。
理財產品多遭遇滑鐵盧
國債緣何一枝獨秀
縱觀投資市場,從黃金白銀等貴金屬、到股市和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再到儲蓄國債可謂是種類繁多,許多投資者往往不知道哪種產品更適合自己,只是一味的奔著高收益去,所以理財市場上“一窩蜂”式的購買成了常態。
說到投資就不能不提“紅極一時”的銀行理財產品。期限短、收益高一直是銀行理財產品的發行口號,“三個多月的存續期可以拿到7%的年利率,比銀行的存款可是劃算多了,而且感覺存的越多越劃算,”一位有購買銀行理財產品經理的董先生在接受中新網金融頻道采訪時表示,“當時大家都在購買,我也就動心了,但是有些合同的條款讀起來真的很難懂,所以也就草草的看了看合同就簽字了,理財經理介紹的時候說是穩賺不賠的,沒想到合同里有一條是:此種理財產品不保本,最后收回來的錢還不如存到銀行里合算,現在想想真是有點后怕,萬一都賠光了我都沒處說理去”。董先生表示,自己的還算是好的,有些投資者賠得很嚴重。
如董先生所說,理財產品近期頻頻上演“奪命金”:
杭州的嚴先生在花1000萬元購買匯豐銀行的QDII理財產品近五年之后,僅剩下500萬元左右;深發展承諾的高收益的投資回報、零風險的投資,客戶180萬理財資金最后虧成1萬;星展銀行投機不力,富商投資理財產品,巨困2億,富商變“負商”…
一系列的負面案例使得銀行理財產品的風頭不在,投資者信心驟降。據北京晚報報道,一位銀行業內人士表示,今年以來,銀行發行的理財產品雖然數量不減,但平均收益率逐漸走低,很多產品的年化收益率已下滑到5%左右,離去年高峰期的年化6%甚至7%的收益率來說已相去甚遠。同時,今年以來,國際已掀起一股降息潮,人民幣雖然短期降息預期不強,但如果經濟復蘇速度未能達到預期,央行降息的可能依然存在,一旦降息,那么國債的價值就更會凸顯。
投資者圖“穩”心態回歸
投資勝過投機
盡管國債利率與銀行儲蓄利率相比只高出一點點,但投資者卻趨之若鶩,北京大學經濟學院呂隨啟教授在接受中新網金融頻道采訪時表示,國債受追捧,主要是受到投資產品種類較少的限制,相較于股市的低迷、銀行理財產品的虧損現象,以國家為發行主體的國債成為人們首選可謂是理所應當的結果。
呂隨啟教授表示,百姓將投資興奮點轉向長期國債,從一個側面體現了投資者“求穩”的狀態:相較于短期理財產品高企的風險、股市低迷的狀態,投資價值走向低谷,長期較為穩定的產品成為了投資者的首選,而飽受虧損和套牢之苦的投資者全力搶購國債,實際也是一種“無奈之舉”。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