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題:神舟九號發射前夕的東風航天城
新華社甘肅酒泉6月13日電題:神舟九號發射前夕的東風航天城
新華社記者李惠子、白瑞雪、鞏琳萌
西北大漠戈壁灘上的東風航天城,寧靜被打破,中國乃至世界的目光聚焦于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一處湖藍色的發射塔架。
塔架內是神舟九號載人飛船和長征二F遙九火箭組合體,它們正等待3名中國航天員的“登機”,然后一起飛往太空,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交會對接。這是繼去年11月無人乘坐的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進行自動交會對接后,中國首次實施由航天員來完成的手動空間交會對接任務,將為2020年前后建造空間站奠定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3人乘組由兩男一女組成,浩瀚的太空將要迎來首位中國女航天員。
“這次任務是中國最具影響力和代表性的高科技活動,是中國航天事業的重要里程碑。”酒泉衛星發射中心主任崔吉俊13日說。
載人航天承載了深刻的歷史內涵,今年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實施20周年。神舟九號的發射是中國第四次載人航天飛行任務。
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在炎熱的夏季進行發射。
“以前的歷次發射都在春、秋、冬季,唯獨沒有夏季。”作為這次任務的發射場系統總指揮崔吉俊說,針對夏季發射,采取的措施包括針對高溫對火箭推進劑帶來的風險,制訂了發射預案,采用火箭推進劑加注系統的升降溫設備,保證推進劑在發射前保持在15攝氏度左右,“這是最好的發射溫度”。
針對4-6月的氣象特點,工作人員還根據近20年的氣象資料進行了系統分析。
13日凌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場區出現了大風和沙塵天氣。“從現在預報的情況看,13日、14日兩天有中等強度的冷空氣影響,15日、16日基本上比較平穩。”載人航天工程發射場系統副總指揮、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計劃部副部長張道昶說。
張道昶說,通過釋放高空氣球、使用高空雷達測量風速,當高空風速小于70米每秒、地面風速小于10米每秒時,發射窗口是比較理想的。
12日,任務各系統進行了聯合演練。崔吉俊說,此前進行的搜救演練“能夠保證緊急情況下航天員的安全”。
對于舉世矚目的3位中國航天員,發射場系統總設計師、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總工程師陸晉榮說,航天員一進來就是三級隔離,“我們看不見也接觸不到他們,只是為他們的生活和工作提供保障”。
陸晉榮說,根據中國載人航天的發展戰略,位于海南的新建發射場將朝發射大型空間站方向發展,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還將繼續發射載人飛船,“我們要適應新的發射任務的需要”。
“壓力肯定有,但執行任務不是一次兩次了,做好預案是關鍵。”“零號”指揮員王軍說,他將在神九發射時發出一系列關鍵指令,并按下“點火”鍵。
王軍說,目前已進入發射前的狀態設置,將實施火箭推進劑的加注。
相關知識:空間站的發射歷史
到目前為止,全世界已發射了9個空間站。其中蘇聯共發射8座,美國發射1座。按時間順序講,蘇聯是首先發射載人空間站的國家。其禮炮1號空間站在1971年4月發射,后在太空與聯盟號飛船對接成功,有3名航天員進站內生活工作近24天,完成了大量的科學實驗項目,但這3名航天員乘聯盟11號飛船返回地球過程中,由于座艙漏氣減壓,不幸全部遇難。禮炮2號發射到太空后由于自行解體而失敗。
蘇聯發射的禮炮3、4、5號小型空間站均獲成功,航天員進站內工作,完成多項科學實驗。其禮炮6、7號空間站相對大些,也有人稱它們為第二代空間站。它們各有兩個對接口,可同時與兩艘飛船對接,航天員在站上先后創造過210天和237天長期生活記錄,還創造了首位女航天員出艙作業的記錄。
蘇聯于1986年2月20日發射入軌的和平號空間站,2000年底俄羅斯宇航局因和平號部件老化(設計壽命10年)且缺乏維修經費,決定將其墜毀.和平號最終于2001年3月23日墜入地球大氣層。
美國在1973年5月14日發射成功一座叫天空實驗室的空間站,它在435千米高的近圓空間軌道上運行,宇航員用58種科學儀器進行了270多項生物醫學,空間物理,天文觀測,資源勘探和工藝技術等試驗,拍攝了大量的太陽活動照片和地球表面照片,研究了人在空間活動的各種現象。直到1979年7月12日在南印度洋上空墜入大氣層燒毀。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