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所轄海域檢測站位示意圖
?
3011年海南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
????2011年,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海洋環境保護法》《海南省海洋環境保護規定》和海南省人民政府賦予的職責,組織我省各級海洋環境監測機構對我省管轄海域開展了多個類型的海洋環境監測工作,并組織編制了《2011年海南省海洋環境狀況公報》,現向公眾發布。
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
二0一二年六月
???
???海口網6月18日消息??2011年,我省海洋環境質量總體良好,主要海洋功能區環境狀況可以滿足使用功能和環境保護目標,陸源入海污染情況有所改善。其中,我省管轄海域的海水和沉積物質量狀況整體保持優良,滿足海域使用功能要求和環境保護目標;海洋生物多樣性狀況繼續保持良好,珊瑚礁和海草床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化現象;各主要海水增養殖區環境質量滿足養殖功能要求;各海洋自然保護區整體狀況良好;各海水浴場和濱海旅游度假區狀況優良;入海排污口污染狀況較上年度有所改善;本年度未發生赤潮災害,發生一次海洋溢油事件;熱帶氣旋等海洋自然災害給社會生產生活造成了較大損失。
?
????海洋環境質量狀況
????2.1海水質量狀況
????2.1.1海南省海域海水質量總體狀況
????2011年度,我省對所轄海域開展了5月和8月兩個航次的海水水質監測。
????遠海海域? 2011年我省遠海海水水質總體優良,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
????近海海域 ?2011年我省近海海域海水水質總體優良,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
????海南島近岸海域? 2011年我省近岸海域海水水質總體良好,5月份的水質總體優于8月份的水質。
????海南島近岸海域水質變化趨勢 2007年~2011年,海南省近岸海域水質總體變化趨勢為第一類海水海域面積略有上升,第二類海水水域面積下降,第三類海水海域面積略有上升,第四類及劣于第四類海水水質的海域面積比例仍維持在較低水平。
?
????海口灣近岸海域監測面積約60平方千米。5月、8月航次監測到第一類海水海域的面積均占監測面積的99%以上。
????清瀾灣近岸海域監測面積約40平方千米。5月、8月航次的監測結果均滿足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
????博鰲近岸海域監測海域面積約10平方千米。5月、8月航次監測到第一類海水海域的面積均占監測面積的99%以上。
????萬寧近岸海域監測海域面積約為60平方千米。5月、8月航次的監測結果均滿足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
????陵水灣近岸海域監測海域面積約為30平方千米。5月、8月航次的監測結果均滿足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
????三亞近岸海域監測海域面積約為50平方千米。5月、8月航次的監測結果均滿足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
????鶯歌海近岸海域監測面積約20平方千米。5月、8月航次監測的監測結果均滿足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
?
海南省重點監測海域海水質量狀況
2011年,我省對12個沿海市縣的重點海域開展了專項監測。
東方近岸海域監測面積約30平方千米。5月航次監測到第一類海水海域面積約占監測總面積的83%;8月航次監測到第一類海水海域面積約占監測總面積的94%。
昌化江口近岸海域監測面積約25平方千米。5月航次監測到第一類海水海域面積約占監測總面積的96%;8月航次監測到第三類海水面積約占監測總面積的99%以上,影響水質的因子為無機氮。
洋浦灣近岸海域監測面積約25平方千米。5月航次監測海域均為第一類海水海域;8月航次監測到第二類海水海域面積約占監測總面積的73%,第三類海水海域面積約占監測總面積的27%,影響水質的因子為無機氮。
后水灣近岸海域監測面積約20平方千米。5月航次監測到第一類海水海域面積約占監測總面積的89%;8月航次的監測結果均滿足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
澄邁近岸海域監測面積約23平方千米。5月、8月航次監測到第一類海水海域面積均占監測總面積的99%以上。
?
潛在污染指標含量比較
2011年海南省絕大部分海域海水符合第一類海水水質標準,為掌握潛在污染指標的變化情況,對兩項監測指標兩年來的數據進行比較。
無機氮 2011年清瀾灣、陵水近岸、鶯歌海近岸的無機氮平均含量比2010年有所減少或持平,其余海域均有所增加,其中海口灣、博鰲近岸、洋浦灣和昌化江海域的上升較為明顯。
石油類 2011年大部分重點海域海水中的石油類含量較2010年均有所下降,僅東方近岸和昌化江口海域有上升。
?
海洋沉積物質量狀況
2.2.1近海海域沉積物質量狀況
我省近海海域海洋沉積物質量狀況良好,全部監測指標符合第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
2.2.2海南島近岸海域沉積物質量狀況
2011年,我省的海口近岸、文昌長圮港、文昌高隆灣、瓊海博鰲近岸、瓊海龍灣、萬寧近岸、陵水近岸、陵水黎安港、陵水新村港、三亞近岸、東方近岸、臨高近岸、澄邁近岸等13個重點海域的海洋沉積物質量總體狀況良好。各主要評價指標情況如下:
石油類監測海域大多數站點沉積物的石油類含量符合國家第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僅陵水黎安部分站點海域沉積物的石油類含量符合國家第二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
重金屬各監測海域沉積物的銅、鉛、鋅、鎘、汞、砷含量均符合第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
硫化物、有機碳監測海域大多數站點沉積物中硫化物含量符合國家第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僅陵水黎安部分站點海域沉積物的硫化物含量符合國家第二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
各監測海域沉積物有機碳含量均符合國家第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
有機污染物除陵水黎安部分站點海域沉積物的滴滴涕含量符合國家第二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監測的其他海域的沉積物滴滴涕、六六六和多氯聯苯含量均符合國家第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
?
海南島近岸海域浮游生物和底棲生物
海南近岸各海域共鑒定有浮游植物3門61屬216種。其中,三亞鹿回頭海域的浮游植物豐度最高;三亞亞龍灣的浮游植物多樣性指數的最高;文昌銅鼓嶺的浮游植物均勻度指數最高。
海南島近岸海域監測有浮游動物共73種。其中,東方近岸海域的浮游動物豐度最高,三亞鹿回頭海域的浮游動物生物量最高;三亞牛奇洲(蜈支洲)海域的浮游動物多樣性指數最高;瓊海龍灣海域的浮游動物均勻度指數最高。
海南島近岸海域大型底棲生物生物量方面,瓊海海域的生物量最高,臨高海域的棲息密度最高。
?
珊瑚礁海洋生物狀況
3.2.1海南島東部近岸海域珊瑚礁海洋生物狀況
2011年,海南島東部近岸海域珊瑚礁監控區中,三亞牛奇洲的活造礁石珊瑚覆蓋度最高,其次為三亞亞龍灣。監控區監測到的珊瑚礁魚類種類數量和平均密度最多的均為牛奇洲。
3.2.2西沙群島海域珊瑚礁海洋生物狀況
2011年,西沙監控區中造礁石珊瑚覆蓋度最高是趙述島海域,石珊瑚補充量最高的是西沙洲和趙述島海域,但監測發現新補充的造礁石珊瑚種類比較單一,個體較小。
西沙監控區珊瑚礁魚類較為豐富,趙述島海域的珊瑚礁魚類密度最高,但整個監控區的魚類個體都較小。
?
海草床海洋生物狀況
2011年在海南島東部海岸的生態監控區共調查有海草2科3亞科5屬6種。海南島東部海岸各調查區域中海草整體分布蓋度最高是新村港,為42.94%。同時,各調查區的海草密度、生物量高低狀況也與蓋度相同。
東海岸海草床監控區共采獲大型底棲生物26科43種,其中黎安海草床監測到的大型底棲生物種類最多,為16科25種。
?
海水養殖區環境狀況
2011年,我省對海口市東寨港、陵水縣黎安港、新村港、臨高縣后水灣、澄邁縣花場灣等5個海水增養殖區加強了監測力度,并繼續對陵水新村港重點海水增養殖區實施重點監控監測。監測結果顯示,5個海水增養殖區環境質量基本滿足養殖功能要求。
水質狀況實施監測的海水增養殖區水質總體狀況良好,監測指標基本符合第二類海水水質標準,基本能夠滿足增養殖功能的要求。影響水質的指標主要有鉛、活性磷酸鹽、無機氮、糞大腸菌群等。陵水縣黎安港養殖區和臨高縣后水灣養殖區水質較好;海口東寨港和澄邁花場灣養殖區部分站位水質狀況較差,其中夏季海口東寨港增養殖區活性磷酸鹽含量超過第四類海水水質標準,水體富營養化程度較高。影響水質的原因主要是降水增加,造成陸源污染物大面積沖刷入海。
沉積物質量狀況實施監測的海水增養殖區沉積物質量總體良好,基本滿足養殖功能的要求。影響沉積物質量的主要指標為石油類和有機碳含量,僅新村港增養殖區部分站位石油類和有機碳含量符合第二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其余均符合第一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
生物質量狀況實施監測的海水增養殖區生物質量總體良好,滿足養殖功能的要求。海水養殖區監測到貝類健康狀況良好,均未檢出麻痹性貝毒(PSP)和腹瀉性貝毒(DSP)。
?
海洋自然保護區環境狀況
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三亞珊瑚礁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水質和海洋沉積物環境總體狀況良好,絕大部分監測指標符合第一類水質和海洋沉積物標準,能滿足主要保護對象的生存要求。近幾年由于海洋工程、濱海旅游、漁業活動等開發活動的影響,以及敵害物種長棘海星的爆發,三亞國家級珊瑚礁自然保護區的珊瑚礁生態面臨的壓力較大,珊瑚生長受到一定影響,多數海域珊瑚礁存在一定程度的退化現象。
萬寧大洲島海洋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萬寧大洲島海洋生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水質和沉積物環境狀況良好,監測指標基本符合第一類質量標準,珊瑚礁及其生物群落結構相對穩定,島上植被資源豐富。
?
海水浴場環境狀況
2011年,我省繼續開展海口假日海灘海水浴場和三亞亞龍灣海水浴場的環境質量監測預報工作,發布浴場水質狀況、游泳健康指數、適宜度和最佳游泳時段預報。
海口假日海灘海水浴場海口假日海灘海水浴場監測時段,水質為優、良、差的比例分別為11.1%、88.9%、0;游泳健康指數優、良和差的比例分別為18.5%、77.8%和3.7%,海水浴場對人體健康以低風險至中風險為主;適宜和較適宜游泳天數的比例為92.7%,不適宜游泳天數的比例為7.3%,造成浴場不適宜游泳的主要原因是中等以上降水以及風浪偏大。
三亞亞龍灣海水浴場三亞亞龍灣海水浴場監測時段,水質狀況優、良、差的比例為95.6%、4.4%、0;游泳健康指數全部為優,海水浴場對人體健康為低風險;全年適宜或較適宜游泳天數的比例為91.4%,不適宜游泳天數的比例為8.6%,造成浴場不適宜游泳的主要原因是中等以上降水以及風浪偏大。
?
濱海旅游度假區環境狀況
2011年,我省繼續開展旅游度假區環境監測預報工作,并發布三亞亞龍灣旅游度假區水質指數、海面狀況指數和防曬指數預報。
2011年,亞龍灣旅游度假區水質極佳和水質優良的比例分別為85.7%、14.3%,很適宜開展海上休閑娛樂活動;海面狀況極佳、優良、良好的比例分別為12.2%、74.8%、4.0%,一般或差的比例為9.0%,影響海面狀況的因素主要是中等以上降水和風浪較大。監測時段內,三亞亞龍灣平均水質指數為4.8,水質極佳;平均海面狀況指數為4.6,海況極佳。需要注意的是監測時段中,防曬指數均為中等~高,戶外活動需注意防護。
?
海洋傾倒區使用情況
2011年,我省6個海洋傾倒區中實際使用的傾倒區有海口、洋浦、馬村、清瀾等4個,簽發廢棄物海洋傾倒許可證5份,批準傾倒量185.04萬立方米,均為清潔疏浚物。
?
主要河流污染物入海量
南渡江是海南省徑流量最大的河流,2011年我省繼續對其實施河流污染物入海量監測。結果顯示,南渡江全年入海狀況為:水體中的化學需氧量為11334噸,水體中攜帶的氨氮(以氮計)330噸,無機氮(以氮計)2696噸,總氮(以氮計)8708噸,總磷(以磷計)448噸,石油類118噸,重金屬53噸。
入海排污口及其鄰近海域海洋環境質量狀況
2011年,我省對20個入海排污口進行監測,其中包括重點排污口1個,一般排污口19個,并對3個排污口鄰近海域的環境質量狀況進行監測。
入海排污口分布及類型2011年我省監測的20個陸源入海排污口主要分布在海口市、文昌市、瓊海市、陵水縣、三亞市、東方市、儋州市、臨高縣、澄邁縣等九個市縣。其中,工業、市政和其他排污口分別為5個、12個和3個。
陸源入海排污口超標排放情況2011年對入海排污口排污狀況進行了4個航次的監測,結果顯示:有13個排污口全年4次監測均達標排放;6個排污口有1次以上超標排放,占排污口總數的32%,其中,1個排污口有1次監測超標排污,3個排污口有2次監測超標排污,1個排污口有3次監測超標排污,1個排污口全年4次監測均超標排污;有1個排污口已停止使用。與2010年相比,超標排污口的數量有所下降。
陸源入海排污口的超標指標2011年入海排污口超標的監測指標有磷酸鹽、化學需氧量、糞大腸菌群、懸浮物、氨氮、汞和鉛,其中糞大腸菌群、鉛和磷酸鹽超標率較高,磷酸鹽的超標頻次高。
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環境質量狀況2011年對海口市秀英工業排污口、龍昆溝排污口和海口市污水處理廠深水排放口的鄰近海域狀況進行了監測。其中龍昆溝為重點排污口,對其鄰近海域的水質、沉積物和生物質量實施監測,秀英工業排污口和海口市污水處理廠深水排放口鄰近海域實施水質監測。
結果顯示,海口市秀英工業排污口鄰近海域為第一類海水水質,滿足所在海洋功能區水質要求。海口市龍昆溝入海排污口鄰近海域為劣四類海水,主要污染物為無機氮、活性磷酸鹽和石油類;龍昆溝排污口鄰近海域沉積物質量滿足第三類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生物質量滿足第三類海洋生物質量標準。海口市污水處理廠深水排放口鄰近海域為四類海水,主要污染物為無機氮、糞大腸菌群。龍昆溝入海排污口和海口市污水處理廠深水排放口鄰近海域水質已不能滿足所在海洋功能區水質要求。
海洋垃圾
2011年,我省繼續開展三亞海域海面漂浮垃圾、海底垃圾和海灘垃圾的監測工作。
三亞海域海面漂浮垃圾中塑料類垃圾占主要成份,其他如木質品和紙類垃圾數量較少。表層水體漂浮垃圾中,塑料類垃圾是中、小塊垃圾的主要成份,木質或紙類是大塊垃圾的主要成分,大塊垃圾數量較少。表層水體中的垃圾平均個數為22.2個每百平方米。
海底垃圾主要為塑料類、玻璃類、金屬類和木質垃圾,其類型和大小組份沒有明顯優勢,垃圾平均個數為1.8個每百平方米。
海灘垃圾平均個數為15.4個每百平方米。小塊塑料類垃圾數量最多,木質品類垃圾次之,另外還有玻璃類垃圾和金屬類垃圾。海灘垃圾密度為50.2克每百平方米。
海面漂浮和海灘垃圾中以塑料類垃圾的數量最多,其他類型的數量較少,但監測所及的海洋垃圾均來自海洋開發和海岸娛樂活動。
??
災害性海浪
????2011年度南海出現3米以上的大浪日數167天,巨浪(有效波高大于4m的海浪)日數共有91天,較2010年有所增多。其中因熱帶氣旋影響產生的巨浪日數為19天;因冷空氣影響產生的巨浪日數為62天。夏、秋季產生巨浪的因素主要為熱帶氣旋,春、冬季產生巨浪的因素主要為冷空氣。
????2011年,西太平洋和南海共生成21個熱帶氣旋,有8個進入南海。其中,有三個在海南島登陸,分別是1008號“洛坦”、1117號“納沙”和1119號“尼格”。
????2011年熱帶氣旋個數較常年偏少,其引發的巨浪日數與2010年相近,但冷空氣與2010年相比有所增強,其引發的巨浪日數較多,因此2011年巨浪日數比前一年明顯增多。
????2011年度海南省因風浪造成的船舶海上事故中,共計有15艘船只沉沒或損壞,9人失蹤或死亡。
?
風暴潮
2011年,海南島沿岸出現4次增水大于40厘米的風暴潮過程,分別由1108號強熱帶風暴“洛坦”、1117號強臺風“納沙”、1118號強熱帶風暴“海棠”和1119號強臺風“尼格”引發。1118號“海棠”影響期間,海南島沿岸各站最高潮未超當地警戒潮位,其它3次風暴潮過程中,均在海南島部分岸段出現了超過當地警戒潮位的高潮位。
1108號強熱帶風暴“洛坦”風暴潮系統影響期間,海口秀英站最高潮位304厘米,超當地警戒潮位14厘米;清瀾站出現最高潮位218厘米,低于當地警戒潮位22厘米;三亞站最高潮位227厘米,未超當地警戒潮位;東方站增水不明顯。
1117號強臺風“納沙”風暴潮系統影響期間,秀英站最高潮位342厘米,超當地警戒潮位52厘米;清瀾海洋站最高潮位241厘米,超當地警戒潮位1厘米;三亞站最高潮位256厘米,接近當地警戒潮位;東方站增水不明顯。1117號強臺風"納沙"影響期間,風暴潮與近岸浪共同作用,使海南省遭受嚴重災害損失。據統計,全省沉沒船只141艘,損壞1040艘,漁業經濟總損失172813萬元。
????1119號強臺風“尼格”風暴潮系統影響期間,秀英站最高潮位332厘米,超當地警戒潮位42厘米;清瀾海洋站最高潮位268厘米,超過當地警戒潮位28厘米;三亞海洋站最高潮位273厘米,接近當地警戒潮位;東方海洋站增水最大值45厘米,增水不明顯,但由于天文潮位比較高,疊加增水,東方站10月2日至4日最高潮位接近當地警戒潮位。1119號強臺風“尼格”影響期間,風暴潮與近岸浪共同作用,使海南省遭受較大災害損失,全省沉沒船只36艘,損壞63艘,漁業經濟總損失26616.4萬元。????6.3天文大潮 2011年,海南島沿岸出現2次超過當地警戒潮位的天文大潮。海南島西北部臨高新盈后水灣到西部東方八所港一帶沿海,于11月26日~11月30日和12月25日~12月27日天文大潮期間,均出現接近或略超當地警戒潮位的高潮位,海南省海洋預報臺及時發布了高潮位預警,受天文大潮影響岸段均未造成明顯損失。
6.4海洋溢油 2011年10月4日,一艘越南籍貨輪“達平05”號自湛江開往海防途中,在洋浦后水灣避風時因走錨擱淺,發生燃油泄漏。跟蹤監測結果顯示,至10月20日該海域的海水水質基本恢復到一類標準。
6.5海水入侵及土壤鹽漬化 2011年,我省繼續對海南省三亞的海棠灣和吉陽鎮地區進行海水入侵和土壤鹽漬化狀況監測。監測結果表明,吉陽鎮監測斷面海水入侵情況嚴重,且鹽土區、過渡帶和非鹽漬化區的監測結果變化趨勢明顯;海棠灣監測斷面則無海水入侵跡象。同時,吉陽鎮和海棠灣的監測段面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土壤鹽漬化。
?
海洋環境評價小知識
1、海域的劃分:僅為滿足公報評價的需要把我省海域劃分為近岸海域、近海海域和遠海海域,并不做為法定概念。
近岸海域:指我國領海基線向陸一側的全部海域,尚未公布領海基線的海域及內海,指負40米等深線向陸一側的全部海域。
近海海域:指近岸海域外部界限平行向外20海里的海域。
遠海海域:指近海海域外部界限向外一側的全部我國管轄海域。
2、海水水質標準的劃分:根據《海水水質標準》(GB3097-1997),按照海域的不同使用功能和保護目標,海水水質分為四類:第一類:適用于海洋漁業水域,海上自然保護區和珍稀瀕危海洋生物保護區。第二類:適用于水產養殖區,海水浴場,人體直接接觸海水的海上運動或娛樂區,以及與人類食用直接有關的工業用水區。第三類:適用于一般工業用水區,濱海風景旅游區。第四類:適用于海洋港口水域,海洋開發作業區。
3、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的劃分:根據國家海洋沉積物質量標準(GB18662-2002)海洋沉積物質量按照海域的使用功能和環境保護的目的劃分為三類:第一類:適用于海洋漁業水域、海洋自然保護區、珍稀與瀕危生物自然保護區、海水養殖區、海水浴場、人體直接接觸沉積物的海上運動或旅游區、與人類食用直接有關的工業用水區。第二類:適用于一般工業用水區、濱海風景旅游區。第三類:適用于海洋港口水域,特殊用途的海洋開發作業區。
4、生態狀況的評價指標:本公報評價海洋生物的多樣性采用了多樣性指數和均勻度指數。多樣性指數:本公報的多樣性指數采用香農-威納多樣性指數,通常多樣性指數越高說明該生態系統越穩定。均勻度指數:本公報的均勻度指數采用Pielou均勻度指數,越大說明物種的分布越均勻,最大值為1。
5、熱帶氣旋級別的劃分:熱帶氣旋是一種發生在熱帶或副熱帶洋面上的低壓渦旋。根據《熱帶氣旋等級》(GB/T19201-2006),熱帶氣旋按中心附近地面最大風速劃分為六個等級:熱帶低壓:最大風速為10.8~17.1米/秒,底層中心附近最大平均風速6~7級;熱帶風暴:最大風速為17.2~24.4米/秒,風力8-9級;強熱帶風暴:最大風速為24.5~32.6米/秒,風力10-11級;臺風:最大風速為32.7~41.4米/秒,風力12-13級;強臺風:最大風速為41.5~50.9米/秒,風力14-15級;超強臺風:最大風速為51.0以上米/秒,風力≥16級。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