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7月25日消息??在業內人士看來,三沙市帶給海南的變化之一,則是為其在海洋經濟發展道路帶來了新機遇。
正如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廳長趙中社6月24日在海口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所言,三沙市的成立,拉開了該省海洋經濟大發展的序幕。
事實上,早在建省辦特區之初,海南依托其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海洋資源,便提出了“以海興瓊,建設海洋大省”的發展戰略。經過多年發展,海洋經濟在海南國民經濟中的地位顯著提升,2011年,海洋生產總值達到612億元,較上年增長17%,占全省生產總值的27%。據海口海關統計,2011年海南水產品出口達到4.9億美元,較上年增長21.5%。
不過,與山東相比,海南所管轄海域面積是山東的12.5倍,而海洋總產值卻不足山東的1/10。2011年海南省海洋生產總值達到612億元,而山東同類數據卻為8300億元。此外,海南岸線經濟密度排在全國倒數之列。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的官員也坦言,與自己比,進步不小,但跟別人比,差距還很大。
業內認為,制約海南海洋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是缺乏宏觀指導、協調和規劃,海洋經濟整合度不高,海洋產業開發基本處于初級開發階段。而投入少、科技力量薄弱則是最大的“瓶頸”,缺乏可持續發展后勁,形成了典型的“大海洋,小產業”格局。
在海南大學海洋學院名譽院長張本看來,海南海洋產業開發起步晚、基礎差,高附加值的精細產品不多,很多加工企業仍然只能對水產品作初級加工,至于魚皮、魚骨、魚鱗的附加值就幾乎被拋棄了。其實這些看似邊角料的東西,完全是可以借助科研輔助,加工成多肽等高附加值產品的。
為了破解這種“大海洋小產業”的發展困局,海南省政府做了很多努力。2010年頒布的《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發展規劃綱要》中,海洋產業作為重要部分,在各個層面都進行詳細的規劃。如今,如何把握三沙市設立這一契機,加快實現海南海洋經濟的騰飛,正是當下海南人在思考的問題。
趙中社認為,在發展大幕開啟之前,有兩項工作正在緊鑼密鼓地進行:一是編制規劃,二是加強立法。
“開發西南中沙,發展海洋經濟,必須有序進行,這就需要編制一系列的規劃。”趙中社表示,首先是海洋功能區劃和海島保護規劃。目前,全國海洋功能區劃、全國海島保護規劃已頒布實施;從海南層面來說,海南省海洋功能區劃已正式獲得省政府批準通過,6月25日,海南省政府將該區劃上報給國務院。海南省的海島保護規劃也已通過評審。其次,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方面,海南正在編制《海南省“十二五”海洋經濟發展規劃》。海南省海洋與漁業廳已編制了海洋漁業發展規劃、深水網箱發展規劃、休閑漁業發展規劃等15個海洋方面的規劃,有序地指導建設開發以及海洋經濟發展。
據悉,目前,海南已開始著手制定《海南省海岸帶保護與開發利用管理條例》《海南省海洋資源開發管理條例》《海南省海洋生態補償管理規定》《海南省海洋特別保護區管理條例》《海南省無居民海島旅游開發管理規定》《西南中沙旅游開發管理規定》《海南省水產種苗管理辦法》7部法律法規。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