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8月24日消息(記者楊杰 特約記者陳安宇 通訊員王燕)剛見到龍華區遵譚鎮咸諒坡村民王顯貴時,這位村民正喜滋滋地駕駛著新買來的農用四輪車,滿載剛從鎮里買到的農藥、化肥歸來。這位幾年前還在村里“首屈一指”的經濟困難戶,如今則華麗轉身跨入了“小康”行列。“這輛車價格近萬元,要是在前幾年,不可能買得起。2010年大力引進大棚種植,加入瓜菜種植合作社以來,收入逐年提高,才買得起。”
王顯貴只是龍華區廣大農民增產增收的一個縮影。記者從區統計局獲悉,龍華區不斷加大強農惠農政策力度,積極支持農業產業化經營、農業結構調整和現代農業建設,農民人均純收入增速加快,屢創新高。2012年上半年,該區農民人均現金純收入達5671元,同比增長17.4%,農民收入進入高速增長“春天”。
?
“信息農民”嘗到增產增收甜頭
新坡鎮旺太村的不少農民廣泛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等媒介,過起了“技術員領進家里、市場搬到家里、文明留在家里”的便捷生活。該村農業種植技術協會秘書長陳文介紹,這些“信息農民”用網絡“種田種地”、找銷路搞投資,效果很不錯。
“在網絡的幫助下,農民的視野拓寬,嘗到了信息致富的好處。”陳文表示,網絡化、數字化給他們帶來了“真金白銀”的甜頭———通過網絡信息搭建產供銷橋梁,一方面為營銷本地的農副產品牽線搭橋,向外推介;另一方面也可以把網上先進的養種植信息為我所用,在種養業上做到有的放矢。
“我主要是種辣椒,之前信息閉塞,整日‘摸黑’辛苦勞作畝產不過2000斤左右,加之品種落后,田頭收購價不足1元,年純收入才6000多元。”
陳文對那段“苦日子”印象深刻,“后來我們在區、鎮的大力扶持下成立了種植技術協會,從互聯網上收集、整理相關農業先進技術并轉化應用,創新改良先進品種,積極引導農戶實施‘信息種田’。
“我現在種植的是種植技術協會新培育出的辣椒品種‘吉興’。”村民周興順介紹道,“這個品種就是我們廣泛查閱網絡信息,結合本村的土壤實際引入、改良的,抗病蟲害、產量高、品質好,畝產至少可達5000斤以上,種植高手甚至可達8000斤。”
記者獲悉,旺太村近幾年辣椒種植走勢火爆,田頭收購價高達每斤2元以上,最高甚至超過4元,僅此農戶年純收入可過萬元。如果再種植佛手瓜、青瓜、苦瓜等熱銷瓜菜,廣大農戶收入則“更上一層樓”。
陳文表示,下一步打算構建完善的農業交易平臺,探索網上交易,以信息帶動物流,讓信息網絡成為農民朋友致富實實在在的好幫手。
“休閑觀光農業”鋪就致富之路
隨著休閑農業觀光旅游的興起,龍華區堅持“以產業支撐農業,以品牌塑造形象”的發展思路,全力推進旅游與文化、農業的深度結合,推動鄉村旅游朝著特色化、規范化、規模化、效益化、品牌化方向發展,以發展休閑農業、旅游農業促進農民增收之路。
區農業局負責人表示,全區不少鄉鎮位于羊山地區,地下水豐富但地表水貧瘠,土壤貧乏但微量元素含量高,從客觀上決定了發展傳統農業必定“先天不足”,但發展特色農業卻能“厚積薄發”。“四季有瓜菜可采,全年有觀光農業可游”的休閑觀光農業模式成最佳出路。
位于龍泉鎮大疊村的龍浩休閑觀光農業園,是龍華區發展休閑觀光農業的示范點之一。游客們到了這里,可以住農家小院,參與體驗種植、飼養、采摘的樂趣,同時進行慢道騎行、野外燒烤等,感受山村生活的恬靜與悠閑。
村民陳福生在這里工作一段時間了,每天工作7、8個小時月薪有2000元左右,“現在一年可以掙到近3萬元,是之前務農的2倍左右,而且工作也比種田輕松。”與陳福生一道受雇的還有80多人,大多數都是大疊村本地人,還有不少是臨近村莊“聞訊”而來的,“農閑之時來打個小工,掙錢不少也不是很辛苦。”
眉開眼笑的還有村委會和養殖戶,建立觀光農業園必須要租用當地土地。以龍浩休閑觀光農業園為例,該園占地500畝,目前土地租金為每畝每年400元,且每5年增加15%,僅此一項便至少可為全村帶來20多萬的純收入。而對于廣大養殖戶而言,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更是一個“香餑餑”。該村養羊戶老符告訴記者,自己養的羊有不少是賣給了觀光園,收購價為每只1500元,比外面高出不少。現在每個月可賣出10只左右,收入接近2萬元。
目前,龍華區休閑觀光農業園有近10家,不僅能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還能帶來很多就業機會。據區農業局統計,休閑農業每增加1個就業機會,就能帶動整個產業鏈增加5個就業崗位。一個年接待1萬人次的休閑農莊,可實現營業收入100萬元,直接和間接安置30名農民就業,可帶動100戶農民家庭增收。可想而知,這個新興產業建在農村,必將極大惠及當地農民。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