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左)和麥嚴
海口網8月26日消息(記者 雷瓊宇 攝影報道)8月24-26日,記者來到海南生態核心、綠色心臟--鸚哥嶺采訪,見到了一群大學生,他們有著共同的夢想,那就是保護好鸚哥嶺這片美麗富饒的大森林。在郁郁蔥蔥的密林深處,在艱苦的生存環境之下,他們從繁華的都市來到窮鄉僻壤,與情人分離、與家人也鮮少能見面,甘于寂寞,然而,他們卻從未后悔自己的選擇,他們為鸚哥嶺保護區而自豪,為自己的工作而驕傲,用飽滿的熱情在鸚哥嶺山脈上譜寫了一曲青春之歌。
好兄弟:李國和麥嚴
談起鸚哥嶺,來自海口的李國有很多話要說。這位自小就在城市生活,從重慶工商大學畢業,主修管理學,畢業后就在深圳一家銀行從事穩定而自在的工作,是別人眼中的“小白領”。雖然工作安逸舒適,可他仍希望能為自己的故鄉做點事。2010年的一天,李國家人向他轉達了鸚哥嶺保護區正在招聘大學生的消息,李國當即決定辭掉工作,回到海南。李國說,他其實當時并不知道鸚哥嶺在哪里,或者說對鸚哥嶺絲毫沒什么概念,只是覺得好奇與期待。李國告訴記者,“在坐車到達白沙汽車站的時候很高興,把錢包落在車上都不知道。剛走到車站大門,三、四個20多歲的年輕人就大喊著追上來,把錢包還給我。我當時還十分疑慮,不會是偷了我的錢包拿給我詐騙吧。結果發現錢包里證件、錢數分文不差,當時就覺得很羞愧,沒來得及道謝他們就走了。從那時候開始,我就喜歡上了這里。”
李國在鸚哥嶺的職務是社區宣教科科員。在這里主要是和鸚哥嶺周邊的村民打交道,直接面對面宣傳防火護林知識、指導村民種植林下經濟作物等工作。進村走寨已經記不清次數,吃閉門羹和被嘲笑也已是家常便飯,但是他仍不厭其煩的和村民們交流溝通,現如今李國開展工作得心應手,村民們都很支持。“你有女朋友嗎?”面對記者的提問,李國笑笑,“我18歲就談女友了。她很理解我關心我,每次回家就給我帶很多吃的。鸚哥嶺是光榮的集體,我要好好干,這樣才能對得起自己的良心!”
麥嚴是地道的海南人,家住三亞,今年28歲,自09年來到鸚哥嶺保護區就一直從事社區宣傳的工作。對于麥嚴來說,環境保護一直是他從小的夢想,學習信息工程的他為了能從事環境保護的工作付出了許多。“我至今還是單身,大學時本來有一個女朋友,由于我堅持回海南工作,在畢業前夕搭上了畢業分手的大潮,分手了。之后就一直在鸚哥嶺工作,接觸適齡的女孩子很少,所以至今還是單身。”麥嚴尷尬的笑了笑,“環境惡劣、生活條件艱苦其實我來并不在乎,寂寞卻是讓人十分難受的。記得去年超級光棍節的時候,我在山上的分站,當時晚上就我一個人,外面一片漆黑,我趕緊關緊門,想到別人都是成雙成對的幸福,自己一個人山里就覺得很傷心,那天我在房間里喝了很多酒。”
然而低落也只是短短的瞬間,對麥嚴來說,繁忙的工作,環境保護的理想足以支撐他應對寂寞的生活。麥嚴告訴記者,剛來的時候家里人知道是要去黎苗族聚集地很不放心,怕他們下蠱,還特意給他做了一個護身符。“護身符就是那種紅布做成的小三小型袋,里面裝著生姜、大蒜、蔥等在傳說中可以避免蠱毒的東西,在海南很多本地人都傳說黎苗族人會對人下蠱。剛開始去村里宣傳的時候,我都將護身符帶上,慢慢地,隨著與村民接觸的時間越來越多,恐懼也就慢慢消失了,護身符也不帶了。回頭想想,其實這是件很可笑的事情。”麥嚴說。
李國熱情開朗,麥嚴內向羞澀,兩人有著迥異的性格卻結成了最好的朋友,在生活中互相照顧,在工作中相互扶持。他們告訴記者,兩人經常會結伴去社區向村民宣傳防火護林、生態保護的知識,由于麥嚴性格內向,時常因為村民不配合被拒之門外而感到灰心喪氣。 “還記得有一次,我們被村民拒之門外,村民態度強硬,說話也不好聽,那時候我真的很低落,呆在門口敲門也不是,走也不是,非常尷尬。李國發現這個情況之后,就過來安慰我,繼續陪著我一起敲門,不管村民態度如何不好他都始終保持笑容,一遍又一遍不厭其煩的勸說。”麥嚴說起李國這個好朋友顯得十分自豪,“他教會我很多東西,跟他相處的時間越長漸漸的的,我也被他感染,性格也不像以前那么內向,工作起來也更得心應手了。”
李國告訴記者“剛開始來到鸚哥嶺保護區我實在很不適應,從繁華的深圳一下子就到了這么偏僻的山里,生活很多都改變很大。麥嚴是我第一個認識的人,他很安靜的站在一邊,說話很少,就只是憨厚的笑著。熟悉之后我們經常會在一起聊天,說自己的生活,心情,和理想。起先我來鸚哥嶺保護區,只是有好奇的心理,但跟麥嚴在一起聽他說保護區的事,慢慢的我愛上了這片山林,環境保護也成為了我的終身理想。”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