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南街上富有“椰”味的街頭雕塑。(作者:張茂)
?
海口網8月27日消息? 海南騎樓保護、改造與開發已經成為時下的熱點話題,并總是伴隨著反對與贊成的兩種聲音。但無論如何,騎樓保護、改造與開發已經成為政府與社會的共識。
已接近尾聲的文昌文南老街改造為海南騎樓保護與開發提供了一種可以借鑒的模式:以文昌歷史文化為依托,在保留原有騎樓建筑風格的基礎上,圍繞“文化、博覽、商業、旅游”為總體定位,挖掘地方特色,并以本土的手工藝品、具有地方特色的商業文化為主,整合現有資源,打造傳統和現代相融、商業與文化結合,旅游和休閑功能兼具的特色街區——“南洋風情街”。
文昌市文城鎮文南老街的改造已經接近尾聲。8月20日,徜徉在面貌一新的文南老街,一系列栩栩如生的銅像吸引了過往行人的眼球。雕塑的內容是:一位文昌少年下南洋“去番”打工,在國外經歷各種磨難后衣錦還鄉。30多個人物刻畫得十分生動傳神,場景選擇不但有華僑之鄉的“僑”味,也有椰子之鄉的“椰”味,還有文昌雞味:幼年時吃椰子、賣椰子、種椰子,少年背井離鄉下南洋,謀生打拼創家業,打響海南雞飯品牌,事業成功榮歸故里。
在文南街望城段,已經完工的文南街門樓上有“文南老街”的中英文標識,完成外墻立面改造、南洋風格的騎樓,也別有一番風味。底樓為開敞的柱廊,柱子外表大多帶有簡單的陰刻中式框紋,二樓則是極其紛繁的窗楣,壁柱上篆刻著具有中國傳統風格的浮雕花飾。頂端女兒墻當屬騎樓最美部位,條條波浪般的天際線多姿多彩。
?
文城里的“南京路”
文南街之于文城,如同南京路之于上海,中山路之于廣州,中山路、博愛路之于海口。文昌人對文南街有著不解的情結,“去番”返鄉的華僑都要到此一游以了卻懷舊念鄉之情。
古文城自明代隆慶六年(1752年)建城于現址,歷經四百余年興衰。清末民初,文城城區才從舊學宮城內的古城區漸漸發展至文昌河兩岸,當時稱“便民街”,也叫“下市”,后改名“文南街”。
據文昌文化研究會的林鴻平介紹,這一時期文昌受西方文化影響,近代建筑處于承上啟下,中西交融、新老并存階段。街道兩旁的店鋪在外觀造型上,借鑒西方建筑藝術,結合傳統風格建成了中西合璧的騎樓。文南街的多數騎樓建設與海外華僑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所以這些南洋風格的騎樓建筑即是中西文化交融的產物。
林鴻平說,文城人不會忘記,解放后我國北影、長影、上影、珠影等多家電影制片廠,均選擇這文南街做為外景拍攝地,攝制了反映近現代題材電影,如《海外赤子》、《情天恨海》、《天涯怪客》和《臺灣人的根》等十余部電影。
建街80余年,文南街曾是文城最為繁華的商業街,舊時文昌有句俗話:“不逛文南街就不算逛文城”。如今的文南街,在文城激烈的商場競爭中,其商業地位依然。
76歲的文昌老作家譚顯波說,這一公里長、300間商鋪的文南街,承載了文昌華僑之鄉的文化歷史價值,也承載了眾多海外文昌人的情感價值,文昌華僑有著濃厚的鄉情觀念,下南洋謀生,不帶妻室,不背祖宗牌,兩手空空而去,只要有積存就回家省親團聚,投資置業,年老了還鄉安度晚年。
改造前的文南街已幾乎失去騎樓風貌。(作者:林萌)
?
時光侵蝕原有風貌
此次改造前,文南街的騎樓風貌已幾乎不存。最令林鴻平心痛的是,1990年代,政府強制全街一層門口廊柱統一貼上現代白色長條瓷磚,致使街道面目全非。
據林鴻平介紹,文南街在1992年的文城總體規劃中,已被列為保留街道。在2000年的城建規劃中也確定為依原貌修復予以保護,并于2002年通過專家論證。
盡管如此,文南街舊貌還是漸漸地被侵蝕、破壞,而沒有真正得到保護、修繕。
促使文昌市政府下決心對文南街進行改造的直接原因是:2010年的大洪水造成文南老街嚴重損毀。
文昌市副市長郝書文說,自上世紀八十年代起,文南街部分騎樓,由于風雨侵蝕年久失修,已失去使用價值,成為危房。這些樓房產權人都先后將自家的騎樓拆除重建,改建為當代樓房,有的建有柱子,有的完全不建柱子,樓高3至7層不等,有些騎樓甚至貼上了現代的馬賽克,幾乎失去了騎樓特色。
由于年代久遠,文南街許多建筑墻面剝落,花飾殘缺,廣告招牌樣式不一,電線拉接縱橫交錯,同時存在城市基礎設施老化、公共配套設施嚴重不足、商業業態層次較低、消防安全隱患突出等問題。
郝書文歷數了文南老街存在的眾多問題后說,如果現在不對文南街進行搶救性修繕的話,可能十年后連現在的風貌都不復存在了,文南街已經到了不改造不行的地步,所以2010年水災后市政府下定決心對其進行改造。
????面貌一新的文南街騎樓。(作者:張茂)
?
艱難的“破冰之旅”
郝書文將文南街改造稱為“破冰之旅”,他從一開始就清楚地知道騎樓改造之艱難,肯定招來質疑反對之聲。
果然,從2010年11月《關于文南街規劃改造方案征詢意見》公布開始,到正式動工改造,就引來了文昌網民質疑,反對聲不斷。
天涯社區文昌版一網民率先發難:文昌文城鎮文南街,建于上世紀20年代,是一條有百年歷史獨具南洋風格的古街道,有一定的歷史和文物價值。應按照國家《文物法》修舊如舊的原則進行修復。但在動工修建中,卻將全街道立面臨街騎樓柱加大,既占道路又破壞了立面原貌,眾多有識之士和店主提出質疑,這是給古街外表“貼金”,毀了古街原貌,將造成不可彌補的損失。
也有網友對文南街目前所有“騎樓”改造后千篇一律以同樣“面孔”示人提出質疑,認為政府在做形象工程。
但也有網民持贊成觀點,認為亂糟糟的文南街,建筑不倫不類,業主想怎么搞就怎么搞,電線拉得像蜘蛛網,一逛街就讓人感到壓抑,別再反對了,讓政府全權、全力去改造文南街。與其要亂的、面目全非的騎樓,倒不如就按政府現在搞的,一刀切,讓其美觀、整潔、統一起來,讓市民、游客看得舒暢才是最重要的。
郝書文解釋道:文南街改造考慮到存在的重大安全隱患,所以改造后的最大利益者將是群眾與商戶,這是民生工程不是形象工程;而且文南街騎樓并不是文物,肯定不會按文物進行修繕,改造是風貌保護不是文物保護;考慮到不少騎樓已經成為危房,此次改造是搶救性修繕與改造,主要是對文南路兩側沿街商鋪和外墻進行改造,并對街道路面和沿河景觀綠化帶進行整治等工程。
在質疑與反對聲中,文南街改造工程艱難前行。2010年底動工進行試驗段的改造,2011年11月改造工程全面開工。
此次文南街立面改造項目北起文城橋,南至太平橋,以文南路兩側沿街商鋪和外墻改造為重點,結合電力、電訊線路和給水系統改造、道路整修、打造三個節點為主要內容。改造長度1030米,涉及294間鋪面。
文南街模式的啟示
郝書文表示,按已經出來的改造后效果及市民的反映來看,只要嚴格依法按規劃來對文南街進行改造,是完全可以達到預期效果的。據介紹,此次改造嚴格依法進行,文昌市規劃局委托上海一家公司編制《文城鎮文南路老街改造方案》,在通過專家及文昌資深名人評審并修改完善后,將成果移交文昌市旅游投資控股有限公司來實施。
在改造前,市政府以恢復南洋風情商業街區為格調,注入文昌本土文化元素,還充分考慮到群眾的接受程度,考慮其經營實際,尊重已經存在的業態,不搞一刀切。最終,在綜合各界意見形成了《文南街規劃改造方案》的總體定位:以文昌歷史文化為依托,在保留原有騎樓建筑風格的基礎上,圍繞“文化、博覽、商業、旅游”為總體定位,挖掘地方特色,并以本土的手工藝品、具有地方特色的商業文化為主,整合現有資源,打造傳統和現代相融、商業與文化結合,旅游和休閑功能兼具的特色街區——“南洋風情街”。
文南街南洋風情初現,改造效果出來后,網上的反對之聲少了,稱贊之聲多了。在文南街上經營服裝10多年的老林說,開始不理解,甚至是強烈反對,因為改造施工影響了自己的生意;現在看來,政府投資,統一改造,提升了商業街的品位,生意如今更好啦。
浙江大學旅游學院教授周強說,政府投資,統一改造,恢復風貌,尊重業態,提升品位,這是特色歷史文化街區改造的一條可行之路。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