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在這個中原小鎮安家兩年來,像一只巨大的饕餮,不停歇地招工,目前仍處于“缺工”狀態。
???????8月22日這天,在棗園村富士康生活區內,寫有“富士康招募面試中心”的門店一溜排開,當場報名、當場面試、當天體檢的醒目標識,被重點突出出來。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以應聘者的身份走進一家招募中心,負責人熱情地迎了上來,“現在主要招聘的是普工,待遇還是比較誘人的,你可以考慮一下。”
???????桌上放著一張紙,上面寫滿了當天所要面試的人員,名字后面的身份證信息顯示,他們大都出生在1990年左右。
???????屋子另一側,一排桌子后,坐著四位年輕的面試官,應聘者填完基本的報名信息后,就由這四位面試官審查進廠資格,“當然就走個流程,基本上都會通過。”上述招募中心負責人表示。
???????“現在富士康比較缺人,所以招聘年齡從以前的35歲放寬到45歲,最小的為16歲。”招募中心負責人稱,“尤其是,以前進富士康還要求一些形體測試等,現在都沒有了這一塊。”
???????據了解,這些招募中心,其招募的崗位工種基本上都為“普工”,月基本工資1550元,正常工作8個小時,但大多數時候有兩個小時的加班。
???????在做了詳細介紹后,前述招募中心負責人催記者趕緊報名,“等到下午1點,就有專門的汽車過來接人,然后下午就可以分宿舍了。”
???????一年前,孟莊鎮肖莊村的常虹和另外的同伴一起,就是這樣進入富士康的,“我的很多同學現在都在富士康工作,雖然加班很辛苦,但走一步算一步。”他說。
???????對于他們來說,在富士康工作,看重的還是離家近這個優勢,每個早晨他會告別父母,坐一段公交車開始每天的生活,“在別的城市,那種漂泊感很強烈。”
???????有社科專家指出,“河南省吸納勞動力的能力在增強,農村勞動力也在追求就業成本降低,未來一段時間,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選擇在家門口就業。”
???????棗鄉,漸去的輝煌
???????在新鄭市下轄的十多個鄉鎮里,孟莊鎮因種植紅棗而顯得另類。
???????一排低矮灰舊的店鋪前,柏油馬路逶迤北去;白楊樹下,一灘泛黃的積水被來去的三輪車擾了寧靜;幾輛面包車,敞開著車門,孤零零停在路邊。
???????站在坑洼不平的街邊,張建對記者說,“這周邊的幾個鄉鎮,就孟莊發展慢些。”一輛架著大喇叭的汽車疾馳而過,留下某品牌電動車的宣傳語,余音不絕。張健說,家里種了4畝地的棗,今年都沒管,地里草很高。
???????“這里好多年沒什么變化。”街上一家美發屋的老板說。
???????穿過幾條街道,一棟二層小樓被落日余暉染上了金黃色,門上方是一條長長的黑板,用白漆刷上了“新鄭縣食雜果品商行”字樣。落款顯示,時間還定格在上世紀80年代末。
???????孟莊的政府官網上,在介紹“今日孟莊”的時候說,“這里實在是一個好地方。”后面附上的43張照片中,除了提到鎮上最漂亮的鎮政府大樓,還有各種關于紅棗的圖片記錄。末了,該文真誠地說,“圖片和現場相比自然是相差甚遠啦。”
???????在過去漫長的歲月里,這個鎮子對外有張響當當的名片——棗。這里的北溫帶大陸性溫潤氣候以及沙壤土等自然條件,讓雞心棗的成長有了得天獨厚的優勢。
???????栗元史村,位于孟莊鎮西南方,有一座占地680多畝的 “黃帝古棗園”,相傳為軒轅黃帝帶領群臣栽植棗樹的地方,至今仍有樹齡500年以上的棗樹568棵。
???????張建的家在孟莊鎮肖莊村,這個1000多人的村子里,“家家戶戶都有棗樹,樹下種著花生,那時節基本上都是地上有紅棗,地下有花生。”他說得抑揚頓挫,語間陶醉。
???????在一家名為 “大棗技術服務部”的小店內,專賣“棗中寶”(用于膨大果實)等農藥的張女士說,以前人們都在家打理棗樹,農藥需求很大,所以生意很好。
???????鎮子街頭,還矗立著一塊“中華棗鄉風情游暨紅棗文化節”的廣告牌,顯示著當地以紅棗相關產業為經濟支柱的過去。
???????孟莊鎮官網上一組數據是,該鎮現有棗林7.2萬畝,棗樹190多萬株,年產紅棗1500萬公斤,培育有“好想你”、“棗之禮”等知名品牌,紅棗產業化體系已經形成。
???????世代生活于此的人們,已經習慣了紅棗帶來的種種利益。“過去,這是我們生活的主要來源。”栗元史村一位村民說。但他們沒有想到,富士康的到來,像另一份“大禮”從天而降,不僅改變了他們的主要收入來源,更改變了他們的生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