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9月7日消息? 在多次與海南省紅十字會工作人員溝通后,“80”后海口小伙胡健最終在《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自愿書》上鄭重地簽下了自己的名字。“也許我無法出現在汶川地震的救災現場,也許我沒辦法為7·23甬溫線特別重大鐵路交通事故里的受傷者做些什么。我只能通過自己能把握的方式來為這個社會做些什么,捐獻器官便是我可以做到的。”昨日,胡健向記者解釋他成為我省第三名器官捐獻志愿者的原因。
?
受朋友影響
愿盡自己的一份力量
在和胡健約采訪的時候,這個剛換了新單位的小伙子提出在他中午休息的時間,他不想影響自己的正常工作,也不愿太過“招搖”。
昨日中午,記者與胡健如約見面,眼前這個85年出生的小伙,笑起來卻露出孩子般的天真。“我并不被一些傳統觀念束縛,對捐獻自己器官這件事也沒有避諱。”目前我省三名器官捐獻志愿者中,只有胡健愿意面對媒體。 胡健在廣州讀大學,大三假期他回海口實習時,認識一個公司老板,并成為朋友。
“與他合作的項目還沒進行完,他卻沒了音訊。”胡健回憶說,直到后來他從別人口中和媒體上得知,這個朋友本來去汶川出差,遇到了5·12大地震,死里逃生的他選擇留在當地幫助救災。“他把所有的經歷和金錢全部投入到抗震救災中,導致他的公司最終倒閉。這事情對我震動很大。”胡健說,他希望能為社會盡一份自己的力量。
?
為當志愿者
他給父母做了半個月思想工作
大學畢業后,胡健經歷了許多次失敗,曾經他也選擇過逃避。胡健說,直到知道發生了一些重大災難,他覺得自己應該為社會做些什么了。
由于自己從事互聯網工作,胡健不久前在網上得知海南省啟動人體器官捐獻工作,他主動到海南省紅十字會去咨詢。在與紅十字會工作人員進行了多次見面溝通后,胡健系統地了解了所有關于人體器官捐獻的知識,并寫下了《中國人體器官捐獻自愿書》,成為我省第三名器官捐獻志愿者。
至于自己的家人,胡健笑著告訴記者,父母的態度已經從反對到接受。“起初跟父母說起這件事情,他們給我的回應是驚訝和反對,以為我腦袋發熱一時沖動。”胡健說,他并沒有因為父母的反對而氣餒,而是一有時間便跟父母坐在一起溝通,希望能得到他們的理解。“我做了半個月的思想工作,他們終于可以接受這件事情了,但是我想我還需要繼續做工作,讓他們能夠真的從內心認識到我這決定的意義。”胡健說道。
?
捐器官救人
是讓自己生命延續下去的方式
據介紹,胡健還沒有成家,目前沒有女朋友。 “我想我會慢慢地把這件事情告訴未來的女友或者妻子,爭取她的支持,后續的思想工作任務還很重啊。”小伙子笑著說道。
人體器官捐獻不像普通的公益事業,可以見證自己的幫助能給別人帶來什么,并從中能得到一種滿足感和成就感,對此,胡健也有思想準備。“我不需要從幫助別人中得到什么,也不需要得到幫助的人知道我的名字,我自己找到自己的價值就足夠了。”胡建說,如果非要找到一個捐獻器官的理由,那就是既能救治多名等待器官救治的陌生人,又可以以這種方式讓自己的生命延續下去。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