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9月13日消息(記者 史雅潔)在過去一段時間,“高考移民”這4個字,讓海南省教育部門頭疼,更讓本地的高考考生及家長們不安。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一份教育部等部門關于“異地高考”的文件,再次觸痛了海南本地學生和家長的神經。有人擔心,“高考移民”的亂象或許會卷土重來,但一些非本地戶籍的考生和家長們則盼望著具體方案能夠早日出臺并實施。
新聞背景:
近日,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了教育部等部門《關于做好進城務工人員隨遷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后在當地參加升學考試工作的意見》,要求各地有關隨遷子女升學考試的方案原則上應于2012年年底前出臺。
文件指出,隨遷子女就地高考、中考要有條件準入,包括家長、學生和所在城市三方面需符合基本條件。家長在流入地要有穩定的工作、穩定的住所、穩定的收入,交了各種保險,盡管不是戶籍人口,但是常住人口。學生本人在流入地就讀的時限不同,各地根據實際情況制定政策,符合條件的學生跟本地生享受相同的升學考試政策。
“異地高考”,“移民”亂象會否再現
誰是第一撥“高考移民”已經無從考證。據相關數據顯示,直到2000年,“高考移民”在海南的規模每年仍在200人以下,對考生整體影響不大。2001年,局面驟變,海南“高考移民”暴漲至1500人,2002年漲到2032人。2002年5月18日上午,因為“高考移民”問題,數百憤怒的海南本地高三學生聚集海口萬綠園,表示抗議。2005年,海南高考曾發生過一起典型的“高考移民”事件。當年,海南一所私立學校的“高考移民”李洋以897分獲得海南省高考理科狀元,但被海南省教育廳取消報考一本院校,同時被取消報考一本院校的“高考移民”還有28人。
2003年2月24日,省政府正式下發了《海南省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報考條件暫行規定》,對外省考生報名參加高考做出了特殊限制。之后,政府相關部門采取了一系列的鐵腕手段扼制“高考移民”的數量。時至今日,“高考移民”的大潮已逐漸消失。
教育部等部門關于“異地高考”的文件,再次觸動了一些人敏感的神經。“內地學生看重這里較低的高考門檻,如果再次大量涌入,對我們太不公平了。”正讀高二的本地學生小周說。
海口華興學校的相關負責人表示,當年的“高考移民”大軍給本地學生的升學率帶來了嚴重影響,希望相關部門能嚴格考察,在解決外來務工人員隨遷子女“異地高考”問題的同時,也能對“高考移民”嚴加控制。
寒窗苦讀,卻在高考前戛然而止
在調查中發現,海口有不少學生都屬于“異地考生”。他們與“高考移民”不同,他們是因為父母的工作等關系,自小跟隨家人來到海口生活、學習,甚至有的就出生在海口,但是由于經濟等各方面的原因,他們中有一部分沒有取得本地戶口。因此,按相關規定,在中考擇校時,他們的考試成績即便滿足分數線要求,也不能選擇那些資質較好的公立高中,更不能在本地參加高考。所以,這些學生從小學到高中,基本上都是在費用較高的私立學校度過的。
“去年就有幾個放棄高考的。”海口華興學校高中教務處陳主任說,每年都會有大概十多個高三學生是沒有本地戶口的,這些學生中的一部分會在考試前轉學回戶口所在地,正常參加考試,還有的學生因為自身和家庭原因,再加上轉學回老家要面臨諸多困難,只好無奈放棄了高考。
陳主任介紹,該校的教師約有80%來自內地,而目前這些外地老師當中大概有20人的孩子還未取得本地戶口,他們的子女也面臨著“異地高考”的問題。“我的孩子現在上初中,也擔心不能在這里參加高考。”陳主任是在1996年從重慶來到海口的,至今已有16年時間,孩子出生在海口,但由于一些原因,至今仍未獲得本地戶籍。
海口景山學校教務處的李老師表示,該校也存在一部分無法在本地高考的學生,尤其是低年級的更多,因為高年級的學生大多出國或是回戶籍所在地了,目前,該校教職工當中也有20多人的孩子將要面臨“異地高考”的問題。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