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狠抓節能減排
倒逼轉型
優化發展
過去的十年,科學發展、生態文明成為最耀眼的關鍵詞。
“十五”末,國家環保規劃再一次沒能如期完成,全國二氧化硫排放總量高達2549萬噸,化學需氧量排放1414.2萬噸,污染物減排形勢極為嚴峻。
在這樣的形勢下,發展模式也在接受拷問——“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在中國能走得通嗎?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十一五”規劃綱要首次將節能減排作為約束性指標,黨的十七大提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并把“建設生態文明”作為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奮斗目標的一項新要求。以節能減排倒逼結構調整,以環境保護優化經濟發展,成為中國的現實選擇。
2006年以來,環境保護部對不符合要求的822個項目環評文件作出不予受理、不予審批或暫緩審批等決定,涉及投資近3.2萬億元。
上大壓小、關停并轉等一系列淘汰落后產能的舉措有力地促進了產業結構升級。據統計,“十一五”期間,全國淘汰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電機組超過7000萬千瓦,淘汰落后煉鐵產能1.1億噸、煉鋼產能6800多萬噸、水泥產能3.3億噸。
節能減排為保持經濟平穩較快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十一五”期間,我國以能源消費年均6.6%的增速支撐了國民經濟年均11.2%的增速,能源消費彈性系數由“十五”時期的1.04下降到0.59,有效緩解了能源供需矛盾。
“十一五”期間,全國單位GDP能耗下降19.1%,二氧化硫排放量減少14.29%,全國化學需氧量排放量減少12.45%,基本完成了“十一五”規劃綱要確定的目標任務。更為重要的是,通過五年的實踐,可持續發展的理念不斷深入人心。(記者孫秀艷)
堅持環保為民
重拳出擊
遏制污染
讓百姓呼吸新鮮的空氣、喝上干凈的水、吃上放心的食物,是環境保護最切實的目標。環境保護是發展問題,更是民生問題,發展的目的是為了人民,不能讓發展中的污染問題貽害百姓。另一方面,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百姓的環境意識日益增強,也推動著環境治理的步伐。
回望過去十年,針對大氣、水體的污染治理工作全面展開,百姓的生存環境質量有了明顯改善。日前公布的2012年上半年環境保護重點城市環境空氣質量狀況和重點流域水環境質量狀況顯示,在113個環保重點城市中,79個城市環境空氣質量達到二級標準,占69.9%;重點流域Ⅰ—Ⅲ類水質斷面比例為51.5%。而在2002年,監測的343個市(縣)中,117個城市空氣質量達到或優于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準,占34.1%;七大水系741個重點監測斷面中,僅有29.1%的斷面滿足Ⅰ—Ⅲ類水質要求。
近十年來,國家對飲用水源地的治理與保護力度空前。2011年,全國113個環保重點城市共監測389個集中式飲用水源地,結果表明,環保重點城市年取水總量為227.3億噸,服務人口1.63億人,達標水量為206.0億噸,占90.6%。為進一步保障群眾飲水安全,按照《全國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十二五”規劃》要求,2.98億農村人口和11.4萬所農村學校的飲水安全問題將全面解決。
針對重金屬污染危害百姓健康的問題,2011年,國務院九部門組織的環保專項行動,聚焦重金屬污染企業,嚴厲打擊其污染行為。到2011年底,全國各地環保部門共排查鉛蓄電池企業1962家,全國81%的鉛蓄電池企業被取締關停。2012年的環保專項行動,全面整治重有色金屬礦采選、冶煉等重點行業及重金屬排放企業,有效遏制了重金屬污染事件頻發的勢頭。(記者孫秀艷)
應對氣候變化
戰略明晰
評估深入
以變暖為主要特征的全球氣候變化,是當今國際社會的熱點話題,是人類社會面臨的共同挑戰。近年來,在全球氣候變化背景下,我國極端天氣氣候事件的發生頻率及強度均有所增強。
最近十年,中國氣象局通過提高基礎科技能力、推進影響評估與適應工作,創新機制體制、強化決策咨詢與支撐,為國家應對氣候變化提供科技支撐和戰略決策服務,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提供保障。
氣象部門將應對氣候變化和防災減災作為兩大戰略任務,氣候變化基礎科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氣候敏感區和影響關鍵區觀測能力不斷加強和改善,溫室氣體在線監測網初具規模。氣候和氣候變化監測檢測、預測預估能力不斷完善,建成的新一代氣候系統模式,被世界氣象組織采納,在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評估報告的相關研究中發揮作用。
氣候變化影響評估不斷深入,聯合科技部和中科院發布了第一次及第二次《氣候變化國家評估報告》;組織開展華東、華南等8個區域和長江三峽庫區、塔里木河等11個流域的精細化氣候變化影響評估,并且針對東北糧食主產區、北方牧草生產區和新疆、陜西等特色果業農業生產等進行了專門的氣候變化影響評估。
2007年,發展中國家在氣候變化領域的第一部國家方案——《中國應對氣候變化國家方案》出臺。該方案發布后,中國氣象局成立了氣候變化工作領導小組,統一協調部署全國氣象部門應對氣候變化工作。各省級氣象部門結合地方需求,主動參加地方應對氣候變化政策法規的制定以及應對氣候變化方案實施和低碳試點工作,為地方應對氣候變化提供有力支撐。(記者劉 毅)
加強氣象防災
體系完善
形成合力
今年8月,共有5個臺風登陸我國,單月登陸個數追平歷史最高紀錄,臺風登陸強度和降水強度大,影響范圍廣。面對來勢洶洶的強臺風,有關地區、部門加強對臺風及其風雨影響的監測預報,提前發布預警信息,及時啟動應急響應,全面落實防御措施,有效減輕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
近年來,我國氣象災害監測系統日趨完善。建成由7顆氣象衛星、172部新一代多普勒天氣雷達、120個高空氣象站、2419個國家地面氣象觀測站、33259個區域氣象觀測站等組成的氣象綜合探測系統。綜合氣象觀測系統穩定運行能力總體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氣象預報預測能力穩步提高。建成精細到鄉鎮的天氣預報系統和災害性天氣短時臨近預警系統。氣象部門與多部門聯合,開展了地質災害、森林火險、沙塵暴、環境空氣質量等專業氣象預報。災害性天氣預報準確率逐年提高,24小時晴雨預報準確率穩定在85%以上,臺風24小時、48小時路徑預報以及汛期降水預測、月氣候預測準確率達到世界先進水平。
在氣象防災減災實踐中,我國創造性地建立了“政府主導、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機制,防災減災氣象服務能力顯著增強。氣象服務信息發布涵蓋多種途徑,公眾覆蓋率達到90%以上。中國氣象局與25個部門建立了氣象災害預警服務部際聯絡員制度,形成防災減災合力。
以《中華人民共和國氣象法》、《氣象災害防御條例》為主干,我國形成1部法律、3部行政法規、23部部門規章以及155部地方性法規和政府規章組成的氣象法規體系。隨著氣象災害防御體系不斷完善,防災減災效益明顯提高。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