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0月1日消息?9月28日、29日,“綠色崛起看海南——2012全國重點網絡媒體海南行”大型采訪團在海口停留了一天半,參觀走訪了海口高新技術產業英利集團、綠色休閑優質景點火山口國家地質公園、綠色創意產業海南國際創意港等,全面了解作為海南“龍頭老大”的海口將怎樣實現綠色崛起。
高新產業謀求綠色發展形成產業集群
28日上午,采訪團首站來到海南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這是一家專業生產、銷售太陽能光伏產品的高新技術企業,園區以低碳、綠色、環保、高新技術的光伏產業讓人耳目一新。。在海口高新區獅子嶺飛地工業園區占地6000多畝的海南英利生產基地車間內,來自全國的網媒記者、編輯們看到了最先進、最綠色低碳的生產,嶄新的太陽能電池板經過鑄錠、切割、清洗、電池片生產、組裝等一系列工序后源源不斷地生產出來。
來自河北長城網的總監鄧光韜對海口引進該企業贊賞有加,他認為,英利的綠色環保產品和海南國際旅游島的建設理念一致,英利可以利用海南良好的自然生態環境和投資環境,大力發展綠色生態產品,而英利的產品也同樣適合國際旅游島的綠色發展主題。
據了解,預計到2015年,英利海南產業基地將基本建成較完善的光伏產業及配套體系,其中包括以新型儲能、國際物流等多個項目為主體的完整產業鏈條和循環經濟園區雛形,同時涵蓋新能源、新材料、節能環保、信息網絡、高端人才培養等內容的戰略性新興綠色產業。
當然,海口想要走高新產業強市之路,不能僅僅只是靠一家,據了解,海口高新區獅子嶺工業園區和海口綜合保稅區內,英利和漢能兩家大型光伏企業已進入規模化生產,今年年內英利海南光伏產業基地的產能有望達到600兆瓦,而隨著海南產業基地的投產,漢能已具備了250兆瓦薄膜太陽能電池的產能,這預示著海口正在形成完整的光伏產業集群,將為海南新能源發展提供重要的產業支撐。
隨著高新技術產業項目在海口陸續開建,光伏、文化創意、生物醫藥、游艇、汽車制造等戰略性新興產業正加速崛起并發展壯大,高新技術產業領跑產業優化升級,而圍繞這些產業的一個個產業集群也逐步形成,將成為海口乃至海南省經濟新的增長點。
“十二五”期間,海口將形成汽車、光伏、生物醫藥、文化創意等幾個過百億的產業集群,海口高新技術產業將實現新的跨越。
搶占制高點海口全力構建省會經濟圈
今年4月份,海南省第六次黨代會報告明確提出:把做強做優中心城市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全面加快以海口為中心的省會經濟圈建設……
城市集群化、區域一體化已經成為當今的一種趨勢,是各地提升區域競爭力、搶占新一輪發展制高點的戰略選擇。南海明珠、北岸城市、海灣城市、娛樂之都、陽光之城——城市形象上,海口有著眾多的定位,作為省會中心城市,海口身上的擔子顯得更重一些。然而,海口也清醒地認識到,單個城市的能力畢竟有限,只有城市之間加強協作、合作共贏,才能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而這需要一個中心城市的帶頭輻射作用,而海口正處于、也有能力處于這個中心。
2012年9月14日,省會經濟圈論壇在海口宣告成立。瓊北區域的海口市、文昌市、瓊海市、澄邁縣、定安縣、屯昌縣、臨高縣和洋浦經濟開發區等8市(縣、區)負責人相聚海口,探討經濟下行壓力下的共同應對與區域合作。
那么,如何形成省會經濟圈內各市縣區合作的方向?作為“車頭”的海口將如何起到好的引領作用?首先,統籌規劃區域功能布局。抓緊對區域內的產業分工、重大基礎設施、生態保護、公共服務等方面深入研究,統籌協調、合理布局,促進資源的優化配置和區域優勢功能互補;其次,加快一批重大基礎設施建設。全力推進西環高鐵、瓊州海峽跨海工程、鋪前大橋、海屯高速、定海大橋等項目建設,策劃北岸跨市縣的濱海路,盡快形成瓊北一小時交通圈和生活圈。
三是積極培育產業集群。依托產業園區和各地資源,注重上下游的銜接和功能配套,聯合組織大型招商活動,大力引進一批產業關聯度大、輻射帶動能力強、科技含量高的項目,形成幾個年產值過百億元的產業集群;四是促進社會管理有效銜接。在就業、流動人口管理、教育醫療服務、警務合作等方面,加強交流,密切合作,聯手解決社會管理中出現的新情況、新問題,共同維護區域穩定大局。
海口市委書記陳辭在省會經濟圈論壇成立之時曾說,相信通過幾年的努力,省會經濟圈一定能夠成為帶動全省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強力引擎,成為國際旅游島戰略的龍頭板塊,成為區域合作的成功典范。
推動鎮域經濟發展“計劃單列鎮”全國首試水
近年來,海口經濟社會保持平穩較快的發展勢頭,城鄉面貌顯著變化,但鎮域經濟發展滯后,成為制約海口更好更快發展的瓶頸。海口意識到,加快鎮域經濟發展,是加速城鄉一體化,構建省會經濟圈、建設國際旅游島中心城市的內在需求。
據介紹,為推動加快鎮域經濟發展,海口將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再下功夫,夯實基礎。如加快完善“五縱五橫一濱江”公路網,構建中心城區與中心鎮半小時生活圈;加快推進鎮墟道路的新建、續建和改造;全面開通農村公共交通,到2016年,90%以上鄉鎮線路完成公交一體化改造,力爭所有自然村通硬化公路等。
同時,加快10個中心鎮擴容提質,擴大鎮墟規模,帶動鎮域經濟和農村發展,成為新興衛星城;重點建設一批風格各異的特色小鎮,成為海口的新名片;推動鎮村與農場一體化發展,加大文明生態村創建力度,積極規劃建設大型居民點,推動農民向新型農村社區集中;以市場為導向,推動鎮域產業集約集聚、集群發展,人口向鎮墟和新型農村社區集中,土地適度規模經營,徹底改變鎮域產業結構單一、層次低、規模小的現狀,促進鎮域經濟規模化、集聚化、品牌化,走以產興鎮、以鎮促產、城鄉產業互融發展的新路子。
與此同時,為釋放活力促鎮域經濟發展,海口擬試點“計劃單列鎮”。該市云龍鎮成為第一試點鎮,隨后海口將根據實際情況逐步擴大推廣試點范圍。
云龍鎮依托產業園與即將建設的臨空經濟園,加上淮山種植業已初具規模,具有一定特色產業基礎;臨近美蘭國際機場,離市區較近,人流物流具有區位優勢;其建設的南國威尼斯、中信臺達、裕泰龍莊、觀瀾湖云龍、紅色旅游區、海科院本科校區及未來落地的富士康等項目,起步見效快。這些條件,恰好滿足了海口市試點“計劃單列鎮”的要求。
據了解,未來3年,海口市政府每年對計劃單列鎮基礎設施建設投入不少于3000萬元,力爭鎮墟和新型農村社區具有不少于300㎡的公共服務辦公用房,自來水供水、供氣率達100%,污水、垃圾集中處理率達90%以上。道路、廣播電視、互聯網、通信等設施基本完善。
海口會展搭建綠色產業新平臺
海口有兩大會展場地,海口國際會展中心和海南國際會展中心。“雙塔”的崛起讓大型會議、大型展覽紛紛開到了海口。
海口國際會展中心位于海口市濱海大道黃金地段,北臨海口灣,東臨萬綠園,總建筑面積為32500平方米,建于1999年12月,2002年12月竣工投入使用。2009年11月25日,具有海口地標意義的海南國際會展中心項目破土動工。該項目由天利集團投資興建,地上總建筑面積11.9萬平方米,其中展覽中心面積7萬多平方米,該中心現已成為海口會展業的另一個“支撐塔”。
據了解,近年來,海口充分發揮省會的比較優勢,積極鼓勵旅游企業引進會展會議,接待會議數量增長迅速。2011年,海口市舉辦的大型展會將近100個;全市承辦會議達15634個,是2007年接待會議數量的2.4倍。
在會展產業的帶動下,2011年海口旅游飯店共接待國內外會議15634個,接待參會人數84.66萬人次,占全市過夜游客的10%;直接營業收入2.39億元,占全市旅游飯店營業收入的12.3%。過去五年,年均增長速度達25%(超過了全國20%的增速)。
今年1至4月份,海口全市會展業繼續保持平穩較快增長,共舉辦會展活動38個,與去年同期相比(19個)增長100%;使用面積18.9萬平方米,與去年同期相比(11.5萬平方米)增長64%;參展商5843家,與去年同期相比(2402家)增長143%;對海口市交通、旅游、食宿、通信、物流等相關行業均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收益。
據有關部門測算,海口會展收入約占GDP的0.4%,比其他城市要高(香港約0.2%)。目前,海口會展業正在發展成為和旅游、商貿、文化、體育、地產等行業并行發展、相互促進的重要產業,未來將進一步帶動創意產業、倉儲物流、商貿、旅游等現代服務業形成會展經濟的集聚效應。
如今,海口又邁入一個全新的發展階段,正如海口市委書記陳辭所說,海口要不辱使命、不負重托,當好全省科學發展、綠色崛起的排頭兵。加快建設環北部灣中心城市和國際旅游島中心城市,放大海口中心城市的溢出效應,促進瓊北城市集群的形成,構建起規劃統籌、管理同步、資源互補、產業聯動、城鄉一體、交通便捷的省會經濟圈。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