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網10月11日消息? 如果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電子針灸網癮戒除儀”“腦電波反饋網癮戒除儀”這些構思新穎、設計精巧的發明專利是出自正在監獄改造的服刑人員之手。
王某,海南省瓊山監獄服刑人員。他發明的“電子針灸網癮戒除儀”“腦電波反饋網癮戒除儀”“腦電波反饋心理干預治療儀”“電子針灸戒煙儀”“利用手機監測人體生理指標的裝置”“音樂播放器及電波按摩裝置”“移動終端及電波按摩裝置”等技術創新,經國家知識產權局審核,獲一項國家發明專利和六項實用新型專利。
據了解, 2008年9月2日,因合同詐騙領刑的王某進入新犯訓練基地,接受為期3個月的入監教育。在協助警官統計其所在班級的服刑人員基本情況時發現,74人中竟有22人有吸毒史,而且吸毒是他們犯罪或重復犯罪的主要原因;還有7人因搶劫而獲刑的未成年服刑人員是因沉迷于網絡游戲而輟學,并最終走上犯罪道路的。王某通過和這些人的零距離接觸,使他對毒品和網癮的社會危害有了直觀的認識,并由此萌生了研究成癮性行為的想法,他想,如果發明一種能抑制毒癮和網癮產品,就能減少這類犯罪的發生,其社會意義不可估量。
2008年12月1日,王某被分流到瓊山監獄服刑。入監后,他一度消沉,認為這輩子沒什么希望了,悔恨的過去和憂慮的未來使他寢食難安。想到漫長的刑期、夭折的事業、年過六旬的母親、輟學的兒子、還有看不到光明的未來,他就被自己折磨得六神無主,干什么都提不起精神。雖能遵規守紀,但情緒極度低落,他說:“那是一段行尸走肉的日子……”
海南省瓊山監獄的相關負責人10月10日向記者介紹說,監區掌握了他的消極表現,在一次例行的談話中,監區領導指出了他的思想問題,并以真實的事例對其進行耐心的啟發引導,還向他推薦一本記述服刑人員新生之路的紀實文集《圣潔的回歸》。王某從書中主人公感人的故事中汲取了巨大的精神力量,特別是一篇題為《監獄培養出的發明家》中李某的事跡對他震動很大。“別人能做到的事,我也一定能做到,而且要做得更好。”他一遍又一遍地激勵自己。
在警官的幫教、鼓勵下,王某逐漸確立了“努力改造,用實際行動贖罪,利用自己掌握的知識為社會做貢獻”的改造信念,制定了明確的改造目標和行動計劃。
在監獄內搞發明創造,面臨的困難很多。由于缺乏資料和實驗條件,研究工作很長時間停滯不前。在困難和挫折面前,王某也曾經灰心喪氣,甚至一度有放棄的打算。監區民警了解到他的想法后,及時給予鼓勵和幫助,為他的研究工作提供了諸多便利。監區和教育科為他提供研究用書籍30余冊,并為其收集了大量研究用資料。王某從民警一次次的幫助和鼓勵中獲得了巨大的動力,先后系統研讀了《心理醫生》《生物反饋技術》《催眠療法》《針灸學》《新產品設計與營銷》等專業書籍和《中國發明與專利》《發明與創新》等專業期刊,利用自己熟悉的生物反饋技術、電波治療技術和他在公司期間開發經營醫療器械的經驗,虛心向他人請教有關專業知識,提出創意、機理論證和反復修改、完善技術方案,進行發明創造。一次次的失敗、一次次的打擊,考驗著他的意志和決心。2009年5月,他終于完成了6項產品的設計,經監獄有關部門審查許可后,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專利申請。6月底,收到了6個產品的專利申請受理通知書。上述發明獲得成功受理后,王某再接再厲,在2010年又完成了6個新產品技術方案,并向國家知識產權局提出申請。在不到兩年的時間里,王某共申請專利12項,其中7項獲得了國家知識產權局專利授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