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支書楊圣滿
楊圣滿的家
蔚縣東面的太行山腳下有一位村支書叫楊圣滿,為了讓鄉親們喝上自來水,他放下縣城優越的生活和經營著的全縣最大的木材經銷站,回到家鄉。為了讓鄉親們喝上自來水,他在村里尋水 23年,打了10口無水井后,終于在貧水山村打出清澈的井水。為了讓鄉親們喝上自來水,閨女結婚前一天他還守在井架旁。為了讓鄉親們喝上自來水,他個人墊資330多萬元打井……近日,記者走進太行山下的柳河口村,與楊圣滿面對面,為讀者帶來找水背后的故事。
喝上干凈水是村里幾代人的夢想
在蔚縣東面的太行山下,有一個叫柳河口的小山村,全村200多戶、800多人,由于自然條件限制,飲用水極為缺乏。說起當年吃水的困難,59歲的村民楊占旺深有感觸。據他回憶,當年村邊沒有水,他們都是到3公里外的地方挑水,因為打水的人多,一天一戶最多只能打一桶水,困難時兩天也沒有一桶,水是夾雜著泥沙的渾濁水,一桶水半桶泥,難以下咽。因為水金貴,一家五六口人輪流洗臉只用半瓢水,洗臉水還要用來洗衣服、喂牲畜。因為沒有水,大家只有出門串親戚或過年才洗一次衣服;因為沒有水,村里的閨女都嫁到了外村,而嫁進柳河口的媳婦卻幾乎沒有……
為解決飲水難題,從上世紀40年代開始,柳河口人就四處找水,先后挖井20多眼,從未打出一滴水。“喝上一口干凈水”這個在常人看來太平常的事情,卻成了全村人祖祖輩輩的一個夢想。據村主任楊桂花介紹,因為沒有水,很多村民都搬離了村子,離鄉背井只為喝上一口干凈水。如此困苦的生活,刺痛了一位土生土長的柳河口人——— 楊圣滿。他決心為柳河口村解決吃水難題,一曲演繹了23年的求水傳奇就此拉開大幕。
放下妻兒和百萬家財,回到山村為民求水
世世代代生長在柳河口村的楊圣滿是村里的名人和能人,最先到縣城做生意,最先到縣城買房,最先有了汽車,存款最少500萬元……當村里人羨慕著楊圣滿在縣城的生活,他卻在大家詫異的目光中回到了柳河口村。
現年56歲的楊圣滿穿著比較樸素,根本看不出是個身家數百萬的富翁。他告訴記者,上世紀80年代,他開始涉足木材生意,建成了全縣最大的木材經銷站,攢下了數百萬元的身家,并將全家人都搬進了縣城,喝上了干凈的自來水。可他心里一直有個結——— —— 每到夜深人靜、輾轉難眠時,家鄉缺水的場面和鄉親們那盼水的眼神時時在他腦海里浮現——— ——“不能為柳河口尋找到一處水源,我還算什么漢子?”1988年,懷著堅定的信念,楊圣滿毅然決然地放下了妻子兒女、現成的優越生活和蒸蒸日上的木材生意,回到令他魂牽夢繞的家鄉——— 柳河口村擔任村主任,上任第一年,他就為村里通上了電。
1992年6月,楊圣滿光榮地加入中國共產黨,讓鄉親們喝上干凈水的念頭也越來越強烈。1993年他決定從鄰村南梁莊村租井引水。打槽、挖渠、鋪管、建揚水站,4公里全是沙河,碗大的石頭每開一米都異常艱難,他就帶著鄉親們一塊一塊石頭地挖,一尺一尺地往下刨,披星戴月、馬不停蹄,終于在兩個月內把水引到村口。看著清澈的井水從水管流出,看著老人、孩子高興的笑臉,楊圣滿第一次體會到為鄉親們辦事的欣慰和快樂。
短暫的快樂并沒有讓楊圣滿卸下了求水的重擔,1992年起擔任村黨支部書記的他知道,從其他村的井里吃水終究不是最終的辦法。他合計著為鄉親們打一眼機井,便開始四處收集打機井的資料和信息。2002年,租用的水井水位下降,引水無源,楊圣滿下定決心打井。
墊資300多萬元為村打井,10次失敗不泄氣
一定讓鄉親們喝上干凈水是楊圣滿畢生的心愿和追求。可他知道,依靠傳統的挖井方法是永遠挖不出水的,而請人鉆井,資金又無著落,當時村民的收入人均不過三四百元,集體經濟收入更是空白。為了給鄉親們打井求水,楊圣滿毅然拿出了自己十多年辛苦攢下的數百萬元家產。
2003 年3月,楊圣滿根據收集的打井信息和資料,請大同地質打井隊在村口50米處開鉆打第一眼井。在打井的6個月里,他把家搬到了井架下,把鋪蓋帶進了工棚里。可鉆頭鉆到200米時,打出來的依然是堅硬的巖石。之后的幾年,楊圣滿先后聘請河北、山西、山東等地多個探測隊和機井隊共打機井6眼,總距離達到了 1000多米,但沒有一眼機井能源源不斷流出他渴求的清澈井水。
這些打井費用讓楊圣滿幾乎耗盡百萬家財。家人和親戚朋友都勸老楊,“別再打井了,錢都花完了,家里的日子可怎么過呀!”可楊圣滿的倔勁上來,九頭牛也拉不回,“我總有一天要打出水來,到時候我死也瞑目了”。即使是閨女結婚的前一天,老楊也沒有離開自己牽掛的井架旁。
打井暫時行不通,2006年8月,楊圣滿開始謀劃新的找水方案。經專家論證確定了從柳河口峪螺絲溝山泉處引水下山的方案后,他個人籌資20萬元帶領鄉親們在堅硬的巖石縫里鑿出了一條山路,把8公里外的山泉水引到柳河口村,并建起兩個揚水池和兩個蓄水池,村民喝上了山泉水。
2008年7月,楊圣滿被選拔進入南楊莊鄉黨委班子,從普通農民轉成了國家正式干部。皇糧吃上了,鄉親們也有水喝了,在別人看來,楊圣滿已“功成名就”,可以不用再為水奔波了。然而楊圣滿發現,引山泉水解決了村民的夏季飲水,而一到冬季,管道受冷結冰,山泉水便無法供應,花光積蓄的楊圣滿又舉債繼續打井。此后幾年,他遠赴保定、大同等地聘請地質勘查隊和打井施工隊,先后打了4眼機井,卻都沒有出水,300多萬元花光了,他也由百萬富翁變成了“百萬負翁”。可“一根筋”的老楊仍然矢志不渝,到處打聽打井的信息。
苦熬苦盼23載,甘泉井水流入村民家
幾十年來,為了找水,不管是炎炎的烈日下,還是刺骨的寒風中,楊圣滿無數次往返于村邊的山頭和長達幾十公里的柳河口峪,磨破了幾十雙鞋,徒步走了數千公里的路。持之以恒打井的楊圣滿感動了身邊的每一個人。2011年春節,為楊圣滿多次打井的易縣打井隊向他推薦了曾被國土資源部評為抗旱找水先進個人的河北省地礦局第十一地質大隊總工程師馮更辰,楊圣滿如獲至寶,連夜坐車奔赴邢臺,尋求馮更辰的幫助。馮更辰聽說他20多年個人墊資為老百姓打井的感人事跡后,立即答應親自去柳河口村勘探,并為該村派去了擁有國內頂級鉆井設備和先進技術的邢臺銀河水利鉆井工程隊。
鉆井隊于2011年4月6日開始進村工作,4月16日17時,隨著潛孔錘的重重落下,剎那間,20多米高的水柱噴射而出,“出水了!成功了!”楊圣滿望著晶瑩剔透的水柱,流下了激動的淚水,高興地對妻子說:“咱們村出水了!”
鄉親們奔走相告,小山村變成了歡樂的海洋。隨后,楊圣滿又把機井拓寬,還籌借資金30萬元購置了水泵、變壓器,鋪設了管道,7月19日清澈的自來水流入家家戶戶,全村幾代人的吃水夢變成了現實。
老楊說,其實最后這口井家里人根本不支持,預付的30萬元,是他將縣城的房子偷偷拿去抵押,貸了50萬元的高利貸。“這眼機井在供應全村飲用水的同時,還能灌溉300畝耕地。飲水問題解決了,我們還要發展蔬菜大棚、種植中藥材、搞特色養殖,鄉親們的日子會越來越好!”楊圣滿又在勾勒著今后發展的美好藍圖。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