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武漢10月29日電 “我們十個講解員,每天至少要講解兩個批次,每次講解差不多耗時兩個小時”。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講解員袁亞妮告訴中新社記者,這座昔日門可羅雀的陳列館自重新布展后,如今游客絡繹不絕,日均接待量近2000人次,其中絕大多數是青年學生。
袁亞妮所在的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位于武漢市武昌都府堤20號的中華路小學潭秋校區,始建于1918年,占地面積7700多平方米,內有7幢融合西式風格的學宮式建筑,建筑面積約4000平方米,是建設規模最大的中共黨代會紀念館。
據袁亞妮介紹,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南京發動反革命政變,形勢十分緊迫。當月27日,中國共產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中共創始人之一、時任中共武漢區委負責人陳潭秋任教的學校舉行,陳獨秀、毛澤東、董必武等來自全國的82名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
“這次大會不少代表批評了陳獨秀為首的黨中央的‘右傾’錯誤,通過了一系列重要的決議案,強調了無產階級在革命中奪取領導權、建立革命政權開展土地革命等。同時,首次設立中央監察委員會,將監督機制引入黨內;首次提出民主集中制,強調集體領導的組織原則;進一步加強了黨對軍事工作的領導;在轟轟烈烈的大革命浪潮中涌現的出類拔萃的黨的精英,如毛澤東、周恩來、劉少奇、任弼時等都當選為中央委員或候補中央委員,對中國革命未來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
然而,如此重要的一幢建筑,命運卻多舛。這里曾先后成為教學用地、學生宿舍。直至上世紀90年代,才被辟為“陳潭秋烈士在武漢革命活動陳列室”和“中共五大陳列館”。
袁亞妮說,當初的“中共五大陳列館”,只是進行簡單的陳列,即便周邊居民也大多不知這座普通的校園在中國革命史上的地位。
進入21世紀,隨著中共歷次黨代會會址逐步建館開放,中共五大會址紀念館也于2007年正式落成,并免費對外開放。
此次重新布展,通過把平面與立體、視覺與聽覺、觸覺與感覺融于一爐,場景與聲光多媒體等現代手段有序結合,使該館產生了強烈吸引力、感染力、震撼力和視覺沖擊力,再現了1927年前后那段令人扼腕的歷史情景,讓觀眾在參觀過程中始終充滿新鮮感,在得到豐富歷史信息和生動教育體驗的同時,也獲得藝術設計的創意之美和頗富趣味性的觀賞愉悅。
例如,在五大歷史陳列序廳,一面巨幅黨旗“迎風飄揚”,占滿整個門道。當觀眾一步步走向黨旗,腳下便出現了1921(一大)、1922(二大)、1923(三大)、1925(四大)4個感應區,每走進一個感應區,黨旗上便分別變幻出相對應的黨的一大、二大、三大、四大的內容和圖片。在《唱支山歌給黨聽》或《走進新時代》的深情樂曲聲中,觀眾走向黨旗,進入中共五大的歷史時空。
“生動的展覽立即吸引了眾多的游客,展覽初期大部分參觀者是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組織為主。”袁亞妮透露,隨著當地把附近“中央農民運動講習所舊址”、“中共五大會議舊址”、“毛澤東舊居”等眾多遺跡連成一片,打造成革命風貌區,這片“紅色區域”煥發勃勃生機,游客轉為大多是自發前來,特別是一些結伴而來的青年學生漸漸成為主流觀眾。
中共武漢黨史辦負責人稱,武漢是在中共黨史上留下濃墨重彩的城市,目前該市正借助現代化展覽手段,讓更多游客走進黨史紀念館,重溫中共當年風云激蕩的歷史。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