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年間,農行海南省分行累計在海南發放涉農貸款149億元,發放惠農卡57萬張,對全省農戶覆蓋面達到50%
日前,在樂東黎族自治縣佛羅鎮丹村,村民王主平領到了農行樂東縣支行發放的3萬元農戶小額貸款,他要把這筆錢用于哈密瓜種植。
統計數字顯示,從2008年至2012年9月的4年里,海南農行累計在海南發放涉農貸款149億元,累計發放惠農卡57萬張,對全省農戶覆蓋面達到50%。
這不是一組簡單的數字。它反映長期以來,尤其是2008年股改上市以后,海南農行以服務“三農”為主題,以服務“三農”為使命,多策并舉支持海南農業現代化和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走出一條大型國有商業銀行服務“三農”的新路子,為海南農業發展、農村建設和農民增收作出了重要貢獻。
這不是一組枯燥的數字。它反映通過服務“三農”的實踐,海南農行實現了從支持“小三農”向支持“大三農”轉變,從支持傳統資源型低效農業向支持現代科技型高效農業轉變,從分散化零星經營向集約化規模經營轉變,從單一信貸服務“三農”向綜合性服務“三農”轉變,實現了農民得利益、農行促發展的“雙贏”格局。
“兩個不低于”確保涉農實體貸款
“大行德廣,伴您成長”。農行這個經營理念和服務宗旨的最好詮釋者,當屬海南農墾。
在海南農墾60年發展歷程中,海南農行始終伴隨左右,發揮了舉足輕重作用。
2004年,海南農墾改制前,海南農行為海南農墾118家農場及子公司提供全方位的結算業務,其中有27家網點是根據地方農場需求而就地設立,盡最大能力與誠意滿足農場及職工的金融服務需求。到2004年末,農墾系統在海南農行的貸款達21.5億元。
農墾改制過程中,海南農行積極參與債務重組,減免不良貸款利息4.5億元。在此基礎上,根據海膠集團的發展需要,及時調整支持重心,積極提供延伸服務。近4年來,海南農行累計向海膠集團及其子公司投放貸款43.63億元。通過支持農墾系統生產建設,惠及職工和膠農上萬戶。
“在農墾最困難的時候,海南農行不僅給予我們資金的大力支持,還為我們爭取貸款利率的優惠,減輕了我們的負擔,支持了我們的發展。”海南農墾有關負責人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一直以來,海南農行依托海南產業特色,圍繞海南現代農業產業金融服務需求,在全省開展形式多樣的調查和摸底,在此基礎上,繪制了全省“三農”生態圖譜。以此為依據,在近4年里,海南農行明確以海南農墾等174家省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為支點,通過提供資金支持、投資銀行、公司理財、電子銀行等金融服務,帶動企業產業鏈和農戶發展。
向糖業龍頭企業洋浦南華糖業集團有限公司貸款6.57億元,并通過“農行+糖業公司+蔗戶”的方式,支持公司和蔗農實現共贏;支持畜產品加工園區、畜產品出口基地和60個畜禽標準養殖示范場(小區)等建設;累計向南方電網公司貸款20億元支持農村電網改造……
截至今年9月末,海南農行支持涉農實體的資金達73.45億元,占全行貸款的31.67%,達到銀監局提出的確保涉農貸款“兩個不低于”,即涉農貸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速不低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的要求,極大地促進了橡膠、蔗糖、反季節瓜菜、熱帶水果、畜牧業、水產品和肉類加工等熱帶現代農業基地建設和產業升級,極大地支持了農村城鎮化、新農村優質基礎設項目和民生事業的發展。
“六大模式”促進農民增收致富
兩邊是蔥綠的胡椒園,前面是嶄新的胡椒樓,周圍是椒農燦爛的笑容,在這些笑容背后,是海南農行對東昌農場胡椒種植戶全力以赴的金融支持。
10月29日下午,在海口瓊山區東昌農場萬畝胡椒基地,許多椒農圍著海南日報記者,說起海南農行小額貸款幫助他們實現種植胡椒致富,興奮不已,滔滔不絕。
“胡椒種植初期成本需求非常大,一畝胡椒各種費用要投入1萬塊錢。2008年正逢國營農場改制,職工窮的叮當響,沒有錢搞自營經濟。”東昌農場有關負責人對海南日報記者說,多虧海南農行及時推出小額貸款,解決了大家的燃眉之急。
“我承包了10畝胡椒,3年前碰到資金周轉困難,海南農行給我貸了5萬元。”椒農范高峰對海南日報記者說,“5萬元對其他人不算什么,但對于我來說,太重要了!”該筆貸款一次授信,三年循環使用,使用時記利息,而且利息很低,無需抵押,手續簡單。范高峰用這筆貸款發展壯大,不僅種植胡椒,還承包了10多畝荔枝,養了30多頭豬,并蓋起了新房。
據統計,農行紅城湖支行總共向基地300戶胡椒種植戶累計發放農戶小額貸款856筆、1210萬元。
在此貸款幫助下,該基地種植面積已從2008年的1.2萬畝擴大到1.5萬畝,年銷售總收入保持在5000萬元以上。目前該基地的種植面積和產值已躍居全國第一、亞洲地區第二。
農行紅城湖支行向東昌農場胡椒基地椒農發放的小額貸款是通過“農行+專業擔保公司+農戶”模式進行的。除了此種模式,海南農行支持農戶小額貸款還有文明生態村推進模式、信用村推進模式、農戶小額貸款推薦人推進模式、政府推薦和貼息推進模式、合作配合推進模式等總共6種模式。
“農村金融是我國整個金融體系中最薄弱的環節,其中農戶貸款難又是世界性難題。”海南農行三農金融部副總經理陳如飛對海南日報記者說,“而要實現農業發展、農村繁榮和農民增收,離不開金融的支持。”
海南農行小額貸款的“六大模式”,支持膠農、蔗農、菜農、花農和漁民生產、加工、流通、消費等方方面面,促進了農民致富增收和生活改善。截至9月末,海南農行已累計發放17億元農戶貸款,貸款余額超過5億元。
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
10月29日中午,在瓊海市中原鎮中興北路中原化肥農藥配送中心,記者看到,中原鎮中原村村民韋壯勛,將手中一張農行卡在一部設備上輕輕一刷,兩包農藥200多元的支付以及1000元的取現,很快完成。
“我種植檳榔、橡膠和香蕉,以前到商店買農藥化肥是付現金,到收購站賣農產品收的也是現金,非常不方便,不安全。”韋壯勛對海南日報記者說,“但現在只需要一張卡,一部電話,交易就全部完成,太方便啦!”
“自從農行為我們免費安裝了這臺設備,無論是農民向我們買化肥,還是我們從供應商那里進貨,都簡單多了。”配送中心老板覃茂珍對海南日報記者說,通過刷卡,賒賬的現象減少了。因為不占用資金流,交易流通速度自然也加快了。
覃茂珍說的“設備”,也叫智能支付終端,是農業銀行實施金穗“惠農通”工程的成果之一,即通過在農村地區布放轉賬電話和自助服務終端等電子設備,方便農民在物理網點延伸不到的地區進行轉賬、消費、取現、繳費,以刷卡的方式購買生產資料、日用消費品、提取小額現金和進行資金匯劃等,使農民不出村就可以感受現代金融服務的便捷。
截至9月末,海南農行在縣城以下鄉鎮及農村地區已布放電子機具1109臺,覆蓋率70%,有效擴大了服務半徑,提升了農村地區非現金支付能力,促進了資金周轉率。
除了完善電子設備等服務渠道,海南農行在農總行的支持下,不斷創新服務產品。
惠農卡,是海南農行在全省農戶中發行的具備普遍結算、小額信貸循環使用和代理財政收付等27種功能的銀行卡。除可解決農業生產經營臨時、小額、頻繁資金需求外,該卡還可滿足農民培訓、子女教育、醫療、修繕房屋等多種生活消費信貸需求。海南農行對農戶使用惠農卡實施讓利政策,按已發放的57萬張惠農卡計算,實際每年向農民兄弟讓利達1188萬元。
以“惠農卡+電子渠道”為抓手,以打通農村金融服務最后一公里為目標,夯實農村金融服務基礎,提高農村基礎金融服務覆蓋面,海南農行,贏得了農戶的肯定和歡迎。
致力提供更優質的“三農”服務
事實上,農業銀行在服務“三農”的同時,也實現了自身業務的發展。
截至今年9月末,海南農行16個縣域行存款余額290億元,是2008年末的2倍,比2008年底增長156億元,增幅為116%。
“隨著海南國際旅游島建設和海南省“十二五”規劃進程的推進,獨具特色以及資源豐富的海南熱帶現代農業、海洋漁業、新農村建設等開始高速發展的同時,也為海南農行服務‘三農’帶來廣闊的市場空間。”海南農行行長石九生對海南日報記者說。
據此,海南農行下一步將繼續探索和創新服務“三農”的有效模式,致力于提供更優質的“三農”金融服務。
首先,依托海南省政府“項目建設年”的背景,抓住海南2012年實施76個、總投資達251億元農業重點項目的契機,以縣域特色資源開發、重點產業集群為切入點,在有限的信貸規模下,海南農行將優先保證涉農貸款的投放需要,確保涉農貸款增量不低于上年,增速不低于各項貸款平均增速。據悉,該行今年已新增涉農貸款19億元,比全年計劃多增8億元。
其次,積極發揮農行服務“三農”的網點和網絡優勢,因地制宜探索符合海南農業特色的農戶小額貸款運作模式,進一步提高農戶小額貸款審批效率,切實解決農民生產資金融資難題,擴大農民再生產,促進農民增收。
以惠農卡為載體,推進“惠農通”工程,是目前農業銀行加強農村基礎金融服務的一項重要措施。據了解,海南農行將把與“萬村千鄉市場工程”合作作為推進金穗“惠農通”工程的主導模式,將2000多家“萬村千鄉市場工程”農家店作為金穗“惠農通”工程服務點的首選,到2012年末,在全省布放1800臺轉賬電話、300臺POS機,實現“兩個80%”,即電子機具對全省重點區域行政村的覆蓋面要達到80%;對“萬村千鄉市場工程”這一渠道覆蓋面要達到80%。
“服務‘三農’,是農行改革發展的永恒主題。”石九生說,海南農行將牢固樹立股改不改服務“三農”方向,上市不減服務“三農”力度的思想,堅持服務“三農”這一市場不動搖,努力實現“惠農天下,益農萬家”的目標。(本報海口11月1日訊)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