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走返鄉者,海口市救助站工作人員又開著流動救助車,開展街頭救助。“沒身份證辦不了醫保,也治不了病。能幫我辦醫保低保,我愿意回家。”海口市明珠廣場人行天橋上,來自廣東省南雄市的職業乞討者吳先生,聽到工作人員能幫忙協調辦身份證,辦低保醫保后,主動提出想回家。
經過20年的努力,海口實現街頭流浪乞討人員一體化救助管理模式,救助也更加人性化。-
本報記者王洪旭攝影報道
海口市救助管理站吃住不愁
流浪者的返鄉車票,蓋了“政府救助,不予退票”的印章,旨在幫助其成功回家
街頭勸說流浪者
一體化救助:街頭基本無“流浪孩子”
天冷了,下雨了。你,還在何處流浪?
今年3月,國家民政部、公安部等多部門聯合發文,要求在全國開展“接送流浪孩子回家”專項行動,依法嚴厲打擊拐賣、拐騙未成年人以及脅迫、誘騙、利用未成年人乞討實施違法犯罪活動。對此,海南省民政、公安、教育等8部門聯合開展了救助專項行動,主動上街救助和保護流浪未成年人,加大護送工作力度,盡快幫助未成年人告別流浪,回歸家庭。
按照屬地管理原則,海口市救助管理站制定相關的街頭救助方案,實行“主動救助、無償救助”的原則,讓愿意接受救助的乞討人員都能及時得到救助。“只要遇到街頭流浪的孩子,從保障其生活、教育、管理、返鄉和安置等方面進行一體化的救助管理模式,并提供全面的救助服務。”海口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長陳之聯說,截止今年10月31日,該站共救助流浪乞討人員534人/次,其中救助返鄉349人/次,給予生活救助132人/次,開展街頭主動救助53人/次。目前,海口街頭已基本無“流浪孩子”。
對于一些“流浪孩子”救助后依然回流,再次上街頭乞討的情況,陳之聯表示,只要群眾投訴,我們就會在15至20分鐘內趕到現場,救助站的工作人員都是24小時待命,真正做到“有求必應”,確保流浪人員安全和街面上的穩定。
如果市民在街頭看到流浪未成年人,請撥打12345政府熱線或救助管理站電話0898-66270512,及時求助。
據悉,截止目前,海口市救助站還協調公安部門收送126名流浪精神病人進入海南省定點醫院救治;協助海口市人民醫院、瓊山人民醫院、府城醫院救治流浪危重病人的身份甄別635人/次;護送本省外市(縣)在海口市定點醫院治療病情穩定的精神病人返鄉36人,接收外省護送海口市戶籍返鄉3人,上報安置海口市社會福利院8名。
新大樓投用:臨時救助10天吃住不愁
“我肚子有點餓了,什么時候可以吃飯啊?”一位受助者向打掃衛生的阿姨詢問。
“中午都是11點半準時吃飯,快了。”阿姨叮囑,不要隨便吃外面買來的零食。
今年10月12日,海口市救助管理站和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新辦公大樓投入使用,可以收留臨時受助人員10天,在此期間,每天都有專門的阿姨煮飯,打掃衛生,可謂是吃住不愁。“但是救助是臨時的,短暫的,這些流浪乞討者不可能一輩子靠救助來生活,最終還是要自力更生。”海口市救助管理站站長鄧英武說。
據介紹,早在1992年,原海口市收容遣送所成立,2003年轉制為海口市救助管理所。2010年,又成立海口市流浪未成年人救助保護中心。但是20年來,海口市救助站一直沒有獨立辦公場所,沒有床位,沒有食堂;有時求助者上門,只能送到省救助管理站。
新大樓投入使用后,有了60張床位,男女區各30張。同時宿舍、食堂、警務室、醫務室齊全,可以為流浪乞討人員和流浪未成年人提供全面的服務。
10月5日上午11點20分,記者來到海口市救助站的食堂,看到兩名受助者正在吃飯,有梅菜扣肉、蘿卜片、包菜和黃豆湯。“每餐都保證有一葷兩素,還有湯;他們在站里可謂吃住不愁,很多人進來就賴著不走了。”鄧英武說,遇到這樣的受助者,也是非常無奈,如果受助者身體健康,不愿返鄉也不愿離站,那就只能通知派出所了。
欣慰返鄉路:小伙拿到回家車票
一位來自福建泉州的23歲的小程,2011年來到海南,投奔父親,可是融入不了父親新的家庭。他說,“父母離異后跟母親生活,母親去世后家里就剩下自己一人。本想來海口找父親,開始新的生活,可是呆不下去。”
小程在父親家里住了一段時間后,就自己到外面租房住,開始在明珠廣場、解放西等路段擺地攤,平時就在外面住帳篷。在臺風“山神”來時,生意不能做了,也沒地方睡覺。有人就建議他到救助站求助,隨后他背著大背包,找到了臨時避所。“站里的人很好,我也給他們說了家庭情況。”他說,離過年也沒多久了,他想回老家去,家里還有房子還有地。
11月5日,派出所民警又護送一名流浪人員到海口市救助站。經了解,他在3天前剛坐火車來到海口,本想在海口玩兩天就去三亞找朋友。“我從火車站做公交車到市區的路上,錢包被偷了。”小汪說,身份證和錢都沒有了,也聯系不上朋友。在交流中,小汪又說不出朋友在三亞什么地方,也不知道聯系方式。對此,救助站工作人員建議他先回家辦理身份證,然后再來打工,或者過完年后再來。
5日下午3點,海口市救助管理站將兩人護送到汽車南站,幫購買了前往湛江的汽車票,兩人都踏上了返鄉路。準備進站時,小汪向救助站人員說,“謝謝你們,沒有你們幫助,我都不知道該去哪。到家后給你們打電話。”
上街頭走訪:幫忙解決后顧之憂
買了車票幫助兩人返鄉之后,海口市救助站人員又開上流動救助車,上街主動救助。在明珠廣場、解放西、龍昆南路等人群集中的路段,對職業乞討者進行勸解,并了解他們的困難。
來自廣東省南雄市的乞討者吳紹兵,身患皮膚重病,依靠在明珠廣場天橋的欄桿旁。他說,因為患病之后,無法辦理二代身份證,拍了照拿到派出所,又給退回來了。辦不了身份證,也就辦不了醫保、低保等,這病在家也沒得治,不如外出討點錢。
工作站的人員說:“盡量協調當地民政部門,幫忙辦理低保、醫保等,讓你在老家生活無后顧之憂。”吳紹兵說:“這樣的話,我愿意回家,你們送我回家吧。”
還是在天橋上,一名來自河南開封的老大爺,眼睛看不見,“拉著”二胡,不停地搖著頭。據陳之聯介紹,這是一名多年的職業乞討者,他被家里人當成了“搖錢樹”。
“老大爺,你停一下,中不中?”陳之聯已經跟他很熟悉了,每次勸解前,他都說這句話。聽了這句話后,大爺知道是海口市救助站的人來了,趕緊從脖子上掛著的紙下,將錄音機給關了。
“天又下雨,又吹風,要健康要長壽,你要在家呆著,這樣可不行。”經過勸說后,老大爺說,“中、中、中,我老伴一會兒就來接我了。”
“盡管是職業乞討者,也要用人性化的方式勸說,找到他們出來乞討的根部原因,然后幫助解決,他們就不會回流街頭,出現重復救助的情況。”陳之聯說,這就是街頭救助管理的變化,更加人性化了。
?
?
·凡注明來源為“海口網”的所有文字、圖片、音視頻、美術設計等作品,版權均屬海口網所有。未經本網書面授權,不得進行一切形式的下載、轉載或建立鏡像。
·凡注明為其它來源的信息,均轉載自其它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
網絡內容從業人員違法違規行為舉報郵箱:jb66822333@126.com